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 | 第14-22页 |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 第14-15页 |
2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的具体表现 | 第15-16页 |
·创造物质财富 | 第15页 |
·创造精神财富 | 第15-16页 |
·决定历史的变更 | 第16页 |
3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的制约性 | 第16-19页 |
·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发挥的客观条件 | 第17页 |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发挥的主观条件 | 第17-18页 |
·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历史趋势 | 第18-19页 |
4 人民群众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 第19-22页 |
·杰出人物的历史重要作用 | 第19-20页 |
·杰出人物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 第20页 |
·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 第22-39页 |
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运用与发展 | 第22-27页 |
·全面科学地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22-24页 |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第24-25页 |
·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25-27页 |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27-30页 |
·拓展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 | 第27-28页 |
·提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28-29页 |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 第29-30页 |
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与发展 | 第30-34页 |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30-32页 |
·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第32-33页 |
·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 | 第33-34页 |
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创新 | 第34-39页 |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34-36页 |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思想 | 第36-37页 |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评价尺度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39-49页 |
1 正确把握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首要前提 | 第39-41页 |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本原理必然取得成功 | 第39-40页 |
·违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本原理必然造成失误 | 第40-41页 |
2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根本目的 | 第41-43页 |
·坚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42-43页 |
3 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根本方法 | 第43-45页 |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坚定信念,实事求是 | 第43-44页 |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中的一切有益成果 | 第44-45页 |
4 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 第45-49页 |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 第45-46页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第46页 |
·党的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第47页 |
·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 第47-49页 |
结束语:“中国梦”就是“人民梦”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