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论文 | 第10-13页 |
·著作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天津市弱势群体的概况 | 第15-22页 |
·弱势群体与社会救助的概念 | 第15-16页 |
·弱势群体的概念 | 第15页 |
·社会救助的概念 | 第15-16页 |
·弱势群体与社会救助 | 第16页 |
·建国初期天津市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 | 第16-19页 |
·社会性弱势群体 | 第16-18页 |
·自然性弱势群体 | 第18-19页 |
·生理性弱势群体 | 第19页 |
·建国初期天津市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19-22页 |
·新政权的初建 | 第19-20页 |
·旧社会的历史遗留 | 第20-21页 |
·自然灾害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建国初期天津市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及机构 | 第22-29页 |
·建国初期天津市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政策 | 第22-25页 |
·对失业者救助的政策 | 第22-23页 |
·对妓女、游民乞丐救助的政策 | 第23-24页 |
·对灾民救助的政策 | 第24页 |
·对老弱残幼救助的政策 | 第24-25页 |
·建国初期天津市弱势群体救助的机构 | 第25-29页 |
·新建立的救助机构 | 第25-26页 |
·临时救济机构 | 第26-27页 |
·接收改造天津市旧慈善机构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建国初期天津市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措施 | 第29-41页 |
·对失业者救助的措施 | 第29-32页 |
·临时性的救济措施 | 第29-31页 |
·治本的救济措施 | 第31-32页 |
·对妓女、游民乞丐救济的措施 | 第32-36页 |
·收容改造 | 第32-34页 |
·思想教育和劳动生产的双重改造 | 第34-35页 |
·妥善的安置处理 | 第35-36页 |
·对灾民、难民救助的措施 | 第36-38页 |
·直接发放救济粮款 | 第36页 |
·生产自救 | 第36-37页 |
·以工代赈 | 第37页 |
·开展群众互助、全民节约度荒 | 第37-38页 |
·移民垦荒、还乡生产 | 第38页 |
·对老弱残幼等救助的措施 | 第38-41页 |
·无家可归无依无靠者 | 第38-39页 |
·有家可归但生活无着或贫困者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建国初期天津市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特点及其启示 | 第41-48页 |
·建国初期天津市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特点 | 第41-44页 |
·社会救助存在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 第41页 |
·社会救助中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1-42页 |
·依靠群众的自救来发展社会救助事业 | 第42-43页 |
·社会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 第43页 |
·社会救助注重标本兼治 | 第43-44页 |
·建国初期天津市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启示 | 第44-48页 |
·社会救助应平衡城乡差距 | 第44-45页 |
·社会救助应注重弱势群体自身的“造血”功能 | 第45页 |
·社会救助政府应合理“缺位”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 | 第45-46页 |
·社会救助应有完善的法律作为坚强后盾 | 第46页 |
·社会救助应提升专业化水平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