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整体式桥台桥梁的介绍 | 第10-12页 |
·传统式桥台桥梁的问题 | 第10-11页 |
·整体式桥台桥梁的分类 | 第11-12页 |
·整体式桥台桥梁与传统式桥台桥梁的区别及优势 | 第12页 |
·整体式桥台桥梁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桥台抗震设计方法 | 第13-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FLAC 动力计算有效性验证 | 第17-26页 |
·FLAC 计算程序介绍 | 第17页 |
·有限差分程序 FLAC 和有限元程序 Marc 动力计算对比 | 第17-20页 |
·FLAC 动力计算和解析解对比 | 第20-22页 |
·线弹性土柱波速的验证 | 第20-21页 |
·线弹性土柱共振效应的验证 | 第21-22页 |
·FLAC 自由场边界验证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动力非线性滞回模型的研发与验证 | 第26-43页 |
·土动应力-动应变基本特点 | 第26-27页 |
·邓肯-张本构模型简介 | 第27-29页 |
·动力非线性滞回模型的研发 | 第29-33页 |
·曼辛曲线 | 第29页 |
·滞回圈曲线的确定 | 第29-31页 |
·程序中判别准则的实现 | 第31-32页 |
·土的加载、卸载、再加载准则 | 第32-33页 |
·动力非线性滞回模型的实现与验证 | 第33-38页 |
·静力三轴试验验证 | 第33-35页 |
·动力循环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验证 | 第35-37页 |
·不规则动力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验证 | 第37-38页 |
·动力非线性模型应用 | 第38-42页 |
·动力非线性滞回模型的不足与应用范围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桥台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43-80页 |
·悬臂式桥台动力响应模型建立 | 第43-48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本构关系与模型参数 | 第43-45页 |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阻尼的确定 | 第46-47页 |
·动力荷载的施加 | 第47-48页 |
·数值模拟过程 | 第48页 |
·悬臂式桥台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回填土后桥台土压力分布 | 第48-50页 |
·桥台动力时程响应分析 | 第50-54页 |
·桥台土压力与 M-O 方法对比 | 第54-56页 |
·整体式桥台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整体式桥台模型简介 | 第56-57页 |
·回填土后桥台土压力分布 | 第57页 |
·桥台动力时程响应分析 | 第57-60页 |
·桥台土压力与 M-O 方法对比 | 第60-62页 |
·整体式桥台动力响应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2-78页 |
·地震加速度峰值 | 第62-64页 |
·地震波形 | 第64-66页 |
·桥梁跨度 | 第66-68页 |
·桥台高度 | 第68-70页 |
·桥台刚度 | 第70-72页 |
·桥台背后隔离层 | 第72-74页 |
·桥台背后加筋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整体式桥台的动力响应离心机试验初步研究 | 第80-95页 |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原理简介 | 第80-81页 |
·试验设备与试验模型简介 | 第81-86页 |
·离心机试验设备 | 第81-83页 |
·模型与砂土材料 | 第83-84页 |
·传感器分布说明 | 第84-86页 |
·主要试验步骤 | 第86页 |
·离心机试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86-93页 |
·正弦加速度波激振形式加速度反应及分析 | 第86-88页 |
·天然波激振形式加速度反应及分析 | 第88-89页 |
·天然波激振形式桥台土压力反应及分析 | 第89-92页 |
·天然波激振形式桥台弯矩反应及分析 | 第92-93页 |
·试验经验与教训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本文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95-96页 |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附录 A 动力非线性滞回本构模型代码 | 第102-10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