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导论 | 第15-2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结构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2. 互联网支付的发展现状 | 第25-33页 |
·联网支付市场概况 | 第25-27页 |
·互联网支付的发展趋势 | 第27-30页 |
·跨行业合作催生发展机遇 | 第27-28页 |
·合规进程继续推进 | 第28页 |
·创新支付方式不断涌现 | 第28-29页 |
·传统行业扩张与产业链支付共同发展 | 第29-30页 |
·支付安全进一步提升 | 第30页 |
·互联网支付企业发展状况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境外互联网支付的监管现状 | 第33-44页 |
·美国的监管现状 | 第34-37页 |
·市场准入 | 第34-35页 |
·沉淀资金 | 第35-36页 |
·反洗钱 | 第36-37页 |
·跨境支付 | 第37页 |
·欧盟的监管现状 | 第37-41页 |
·市场准入 | 第37-38页 |
·沉淀资金 | 第38-39页 |
·反洗钱 | 第39-40页 |
·跨境支付 | 第40-41页 |
·比较与启示 | 第41-43页 |
·市场准入 | 第41-42页 |
·沉淀资金 | 第42页 |
·反洗钱 | 第42页 |
·跨境支付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我国互联网支付的监管进程 | 第44-57页 |
·我国互联网支付的立法现状 | 第44-49页 |
·电子签名法 | 第45-46页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 第46页 |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46-47页 |
·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 第47页 |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 第47-48页 |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 第48-49页 |
·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49页 |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述评 | 第49-53页 |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 第50-52页 |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简评 | 第52-53页 |
·《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述评 | 第53-56页 |
·《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 第53-55页 |
·《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评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互联网支付的监管措施分析 | 第57-67页 |
·社会福利最大化 | 第57-63页 |
·对交易费F的讨论 | 第58-61页 |
·对注册费R的讨论 | 第61-63页 |
·监管效用最大化 | 第63-66页 |
·监管的效用函数 | 第64-65页 |
·监管的有效性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互联网支付监管的实证分析 | 第67-75页 |
·模型假定 | 第67-68页 |
·数据说明 | 第68-69页 |
·模型选择 | 第69-74页 |
·Hausman检验 | 第70页 |
·F检验 | 第70-71页 |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 第71-72页 |
·模型估计结果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5-79页 |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75-78页 |
·加强对新加入的支付企业的审核 | 第75页 |
·监管机构合理制定监管措施 | 第75-76页 |
·健全互联网支付行业的法律法规 | 第76-77页 |
·利用现代科技监控互联网支付交易过程 | 第77页 |
·构建互联网支付监管体系 | 第77-78页 |
·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随机抽样部分数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