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矿A组煤层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及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3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 ·煤田采区构造及煤层厚度解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碳酸盐岩裂缝预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 | 第19-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流程 | 第20-21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1-23页 |
| 2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理论与方法 | 第23-47页 |
| ·地震勘探概述 | 第23-26页 |
| ·地震勘探原理 | 第23页 |
| ·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特点 | 第23-24页 |
| ·三维地震资料常规解释 | 第24-26页 |
| ·采区构造精细解释理论与方法 | 第26-38页 |
| ·断层精细解释的相干技术 | 第26-32页 |
| ·断层精细解释的方差技术 | 第32-34页 |
| ·断层精细解释的蚂蚁追踪技术 | 第34-38页 |
| ·采区煤层厚度预测技术与方法 | 第38-44页 |
| ·煤层厚度预测方法概述 | 第38页 |
| ·基于地震多属性煤层厚度预测技术 | 第38-44页 |
| ·煤系灰岩裂隙预测技术 | 第44-47页 |
| ·概述 | 第44-45页 |
| ·裂隙预测理论与方法 | 第45-46页 |
| ·煤系灰岩裂隙带预测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基础 | 第46-47页 |
| 3 采区构造精细解释的实现 | 第47-69页 |
| ·研究工区地质概述 | 第47-48页 |
| ·矿区构造特征 | 第47-48页 |
| ·断层识别与自动追踪 | 第48-53页 |
| ·解释流程 | 第48-49页 |
| ·追踪参数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 ·蚂蚁属性体的生成 | 第52-53页 |
| ·蚂蚁属性体切片解释 | 第53-58页 |
| ·沿层切片解释 | 第54-55页 |
| ·水平切片解释 | 第55-57页 |
| ·剖面解释 | 第57-58页 |
| ·采区构造精细解释结果 | 第58-67页 |
| ·构造建模 | 第58-60页 |
| ·煤层底板构造分布 | 第60-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4 采区煤层厚度预测技术应用 | 第69-82页 |
| ·概述 | 第69-73页 |
| ·地层 | 第69-71页 |
| ·煤层 | 第71-72页 |
| ·煤层厚度预测流程 | 第72-73页 |
| ·地震属性提取及优选 | 第73-78页 |
| ·地震属性提取 | 第73页 |
| ·地震属性优选 | 第73-78页 |
| ·煤层厚度预测结果 | 第78-80页 |
| ·多元统计预测模型 | 第78页 |
| ·煤层厚度分布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5 煤层底板太原组C_3—Ⅰ灰岩裂隙预测 | 第82-99页 |
| ·概述 | 第82-83页 |
|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82-83页 |
| ·太原组C_3—Ⅰ灰岩研究意义 | 第83页 |
| ·灰岩层位标定 | 第83-88页 |
| ·层速度测定 | 第84-85页 |
| ·层位标定 | 第85-88页 |
| ·断层精细解释实现 | 第88-94页 |
| ·沿层切片解释 | 第88-90页 |
| ·断层精细解释结果 | 第90-94页 |
| ·基于地震属性预测煤系灰岩裂隙带 | 第94-97页 |
| ·灰岩层裂隙预测的实现 | 第94-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1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建议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