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一) 理论背景 | 第10页 |
(二) 实践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四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一 礼貌理论 | 第14-20页 |
(一) 礼貌的定义 | 第15页 |
(二) BROWN 和 LEVISON 的面子保全理论 | 第15-18页 |
(三) LEECH 的礼貌原则 | 第18-19页 |
(四) 顾曰国的中国礼貌原则 | 第19-20页 |
二 教师评价语言 | 第20-24页 |
(一) 教师评价语的定义 | 第20-21页 |
(二) 教师评价语的分类 | 第21-23页 |
(三) 教师评价语的功能 | 第23-24页 |
三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评价话语相关研究 | 第24-30页 |
(一) 国外基于礼貌原则视角下的教师评价语言研究 | 第24-26页 |
(二) 国内基于礼貌原则的英语教师评价语言研究 | 第26-27页 |
(三)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第27-30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30-38页 |
一 问题研究 | 第30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一) 问卷调查对象 | 第30-31页 |
(二) 访谈对象 | 第31-32页 |
(三) 课堂观察班级 | 第3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一) 文献法 | 第32页 |
(二) 课堂观察法 | 第32-33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33页 |
(四) 访谈法 | 第33页 |
四 研究工具 | 第33-35页 |
(一) 调查问卷 | 第33-34页 |
(二) 访谈提纲 | 第34页 |
(三) 课堂观察记录表 | 第34-35页 |
五 调查的实施步骤 | 第35-38页 |
(一)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5页 |
(二) 访谈的实施 | 第35-36页 |
(三) 课堂观察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数据分析 | 第38-64页 |
一 师生对英语教师评价语言的认识 | 第38-43页 |
(一) 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意识 | 第38-39页 |
(二) 英语教师评价语言的类型 | 第39-40页 |
(三) 英语教师评价语言的方式 | 第40-41页 |
(四) 英语教师评价语言的功能和作用 | 第41-43页 |
二 师生对面子需求的看法 | 第43-46页 |
(一) 学生对面子的需求 | 第43-44页 |
(二) 教师顾及学生面子的意识程度 | 第44-45页 |
(三) 学生面子受到威胁或损伤后的反应 | 第45-46页 |
三 礼貌策略在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中的运用 | 第46-53页 |
(一) 学生表现不好或出错时,礼貌策略的运用 | 第47-48页 |
(二) 学生表现好或回答正确时,礼貌策略的运用 | 第48-49页 |
(三) 师生观点不一致时,礼貌策略的运用 | 第49-51页 |
(四) 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礼貌策略的运用 | 第51-52页 |
(五) 面子损伤后采用的礼貌策略 | 第52-53页 |
四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教学的影响 | 第53-57页 |
(一)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 第54页 |
(二)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尊重人格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三)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 第56-57页 |
五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评价语言自身功能的影响 | 第57-61页 |
(一)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学习诊断成效的影响 | 第57-58页 |
(二)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三) 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59页 |
(四)礼貌策略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教育启发的影响 | 第59-61页 |
六 教师有效提高使用礼貌评价语言能力的方式 | 第61-64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64-76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64-74页 |
(一) 基于礼貌原则的教师评价语类型 | 第64-68页 |
(二) 基于礼貌策略的教师评价语功能 | 第68-70页 |
(三) 基于礼貌原则的教师评价语对教学的影响 | 第70-74页 |
二 研究局限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8页 |
附录一 | 第80-82页 |
附录二 | 第82-85页 |
附录三 | 第85页 |
附录四 | 第85-86页 |
附录五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