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茎点霉黑斑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核桃概述 | 第10页 |
2 核桃病害 | 第10-14页 |
·核桃枝枯病 | 第11-12页 |
·核桃黑斑病 | 第12页 |
·核桃炭疽病 | 第12-13页 |
·核桃腐烂病 | 第13-14页 |
3 茎点霉属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茎点霉属的分类 | 第14-15页 |
·茎点霉属分类工作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 第15-18页 |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 第15-17页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17-18页 |
·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电泳技术 | 第18页 |
·茎点霉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核桃茎点霉黑斑病病原鉴定 | 第20-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核桃茎点霉黑斑病田间调查及病叶的采集 | 第20页 |
·菌株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第20页 |
·菌株的分离 | 第20页 |
·分离菌株的单孢纯化 | 第20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0-21页 |
·菌丝块接种 | 第21页 |
·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21页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1页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1-22页 |
·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观察 | 第21页 |
·形态学鉴定依据 | 第21-22页 |
·NaOH颜色反应 | 第22页 |
·rDNA-ITS分子鉴定 | 第22-23页 |
·菌丝体的培养、收集 | 第22页 |
·DNA提取 | 第22-23页 |
·扩增引物 | 第23页 |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23页 |
·GenBank序列分析 | 第23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田间调查及病样采集 | 第23-24页 |
·菌株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第24-25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5-26页 |
·菌丝块接种 | 第25-26页 |
·孢子液接种 | 第26页 |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26-28页 |
·NaOH反应 | 第28页 |
·鉴定依据及结果 | 第28-29页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9-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核桃茎点霉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品种抗性评价及室内防病试验 | 第3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不同核桃品种的室内抗性评价 | 第39页 |
·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39-41页 |
·供试药剂及浓度 | 第39-40页 |
·菌丝生长速率法 | 第40页 |
·抑制孢子萌发法 | 第40-41页 |
·不同杀菌剂的室内防治效果 | 第41-42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不同核桃品种的室内抗性评价 | 第42-44页 |
·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4-48页 |
·菌丝生长速率法 | 第44-46页 |
·抑制孢子萌发法 | 第46-48页 |
·不同杀菌剂的室内防治效果 | 第48-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1 总结 | 第50页 |
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