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1 前言 | 第7-18页 |
| ·昆虫性信息素概述 | 第7-9页 |
| ·昆虫性信息素概念 | 第7页 |
|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作用 | 第7-8页 |
| ·昆虫性信息素在防治害虫上的应用 | 第8-9页 |
|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9-12页 |
| ·梨小食心虫 | 第9-11页 |
|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研究 | 第11页 |
|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田间应用进展 | 第11-12页 |
|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合成及技术研究 | 第12页 |
| ·相转移催化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 第12-14页 |
| ·冠醚类催化机理 | 第13页 |
| ·相转移催化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性信息素缓释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诱芯 | 第14-15页 |
| ·空心纤维 | 第15页 |
| ·迷向丝 | 第15页 |
| ·微胶囊 | 第15-16页 |
| ·蜡滴 | 第16页 |
|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 ·化学合成 | 第18-22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化学合成路线 | 第18-19页 |
|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 ·合成的性诱剂的迷向试验 | 第22-23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 ·迷向带制备 | 第23-24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性诱剂新剂型载体的粘合剂选择 | 第23-24页 |
| ·性诱剂新剂型载体的材质选择 | 第24页 |
| ·迷向带工艺制备 | 第24页 |
| ·研制的新型性诱剂载体田间试验 | 第24-25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试验区及树种 | 第24页 |
| ·试验产品 | 第24页 |
| ·监测器的制作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9页 |
| ·化学合成 | 第25-29页 |
| ·溴化亚铜 | 第25页 |
| ·8-溴-1-辛醇 | 第25页 |
| ·溴化辛醇基三苯基膦盐 | 第25页 |
| ·Z8-12:OH | 第25-26页 |
| ·Z/E8-12:AC | 第26-27页 |
| ·Z8-12:OH的合成反应的多因素优选-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 ·性诱剂的剂量对迷向率的影响 | 第29-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 ·梨小食心虫在田间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30页 |
| ·田间虫量的动态分布 | 第30-33页 |
| ·不同剂量处理下总虫量的动态分析 | 第33-34页 |
| ·不同剂量处理的平均监测量与迷向率关系 | 第34-36页 |
| ·不同剂量处理的平均监测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 ·性诱新型载体迷向带的制备 | 第36-37页 |
| ·性诱剂新剂型载体的胶体选择 | 第36页 |
| ·性诱剂新剂型载体的材质选择 | 第36-37页 |
| ·迷向带田间效果试验 | 第37-39页 |
| ·不同迷向带处理下虫量的动态分析 | 第37页 |
| ·不同迷向带处理的监测量与迷向率关系 | 第37-39页 |
| 4 讨论 | 第39-43页 |
|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化学合成方法的研究 | 第39页 |
| ·合成的性诱剂田间最佳剂量实验 | 第39-41页 |
| ·梨小食心虫田间分布 | 第39-40页 |
| ·最优剂量的分析 | 第40-41页 |
| ·性诱剂新型载体的研制 | 第41-42页 |
| ·性诱剂载体剂型的探讨 | 第41-42页 |
| ·性诱剂载体剂型制备工艺的探讨 | 第42页 |
| ·降低防治成本是推广梨小迷向技术的根本 | 第42-43页 |
| 5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Abstract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附图Ⅰ | 第52-53页 |
| 附图Ⅱ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