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24页 |
| ·大肠杆菌(E.coli)简介 | 第8-9页 |
|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 第9-10页 |
| ·糖生物学 | 第10-13页 |
| ·糖生物学的定义 | 第10-11页 |
| ·糖生物学研究 | 第11-13页 |
| ·纳米粒子的概况 | 第13-14页 |
| ·半导体纳米粒子—量子点 | 第14-19页 |
|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基本特性 | 第15页 |
|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结构和光学特性 | 第15-16页 |
| ·量子点的优点 | 第16-17页 |
| ·量子点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糖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糖纳米颗粒的功能及应用 | 第19页 |
| ·糖纳米颗粒在病毒侵入机理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 ·糖纳米颗粒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 ·糖纳米颗粒在比色检测法的应用 | 第20页 |
| ·糖纳米颗粒在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0-24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4-37页 |
| ·化学合成部分 | 第24-35页 |
| ·常用的仪器和试剂 | 第24-26页 |
| ·波谱数据测定的仪器及方法 | 第26页 |
| ·化学合成实验部分 | 第26-34页 |
| ·糖量子点的结构部分 | 第34-35页 |
| ·生物活性评价部分 | 第35-37页 |
|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 ·菌种及凝集素的准备 | 第35-37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 ·化学合成部分 | 第37-41页 |
|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37页 |
|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37-38页 |
|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38页 |
| ·化合物15的合成 | 第38页 |
| ·化合物22的合成 | 第38-39页 |
| ·化合物25的合成 | 第39页 |
| ·化合物27的合成 | 第39页 |
| ·化合物27的合成 | 第39页 |
| ·化合物28的合成 | 第39-40页 |
| ·化合物31的合成 | 第40页 |
| ·量子点与糖结合的表征 | 第40页 |
| ·糖量子点的表征 | 第40-41页 |
| ·生物实验部分 | 第41-49页 |
| ·三种糖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值 | 第41-42页 |
| ·刀豆蛋白与Man-QDs的结合作用 | 第42-45页 |
| ·蓖麻毒素(RCA_(120))与Gal-QDs(Lac-QDs)的结合作用 | 第45-47页 |
| ·糖量子点与ORN178和ORN208的识别性检测 | 第47-49页 |
| 4 结论 | 第49-50页 |
| 5 展望 | 第50-51页 |
| ·Gb_3结构三糖的糖量子点的合成 | 第50页 |
| ·分子水平的研究 | 第50页 |
| ·对不同大肠杆菌菌属进行生物识别 | 第50-51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 8 致谢 | 第59-60页 |
| 附录 | 第6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