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 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2 松墨天牛的防治现状 | 第11-13页 |
3 松墨天牛引诱剂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松墨天牛引诱剂的成分筛选 | 第13-14页 |
·松墨天牛引诱剂产品的开发应用 | 第14-17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19-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福建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19-20页 |
·重庆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0-21页 |
·湖南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1页 |
·广东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1页 |
·四川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1-22页 |
·安徽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评价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福建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2-23页 |
·重庆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3-24页 |
·湖南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4-25页 |
·广东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5-26页 |
·四川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比较评价 | 第26-27页 |
·安徽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评价 | 第27-2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松墨天牛性发育及对 APF-Ⅰ型诱剂的敏感阶段 | 第30-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虫源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松墨天牛成虫内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 | 第31-32页 |
·不同日龄松墨天牛雌成虫内生殖系统的发育状态 | 第32-34页 |
·不同日龄松墨天牛雄成虫内生殖系统的发育状态 | 第34-36页 |
·APF-Ⅰ型诱剂捕获的松墨天牛生殖系统发育状况 | 第3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及其诱捕器应用技术研究 | 第38-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诱捕器涂层材料的测试 | 第38页 |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配套诱捕器的筛选 | 第38-39页 |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作用距离的测定 | 第39-40页 |
·诱捕器空间位置对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影响 | 第40-41页 |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持效期的测试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诱捕器涂层的作用 | 第41-42页 |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配套诱捕器的筛选 | 第42-43页 |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作用距离 | 第43-44页 |
·诱捕器空间位置对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诱捕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诱剂的持效期的测定 | 第45-4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应用 APF-Ⅰ型诱剂监测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 第48-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监测地点及时间 | 第48页 |
·监测材料 | 第48页 |
·监测方法 | 第48-49页 |
·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福建连江琯头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 第49-51页 |
·福建泰宁城郊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 第51页 |
·福建泰宁朱口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 第51-52页 |
·福建三明三元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 第52-5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