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原真性”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2 民俗旅游的理论基础与开发模式研究 | 第20-27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民俗 | 第20页 |
·民俗旅游 | 第20-21页 |
·原真性 | 第21-22页 |
·旅游体验 | 第22页 |
·理论支撑 | 第22-24页 |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旅游人类学理论 | 第23页 |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 第24-27页 |
·原生形态模式 | 第24页 |
·主题公园模式 | 第24-25页 |
·博物馆模式 | 第25页 |
·民俗节庆活动模式 | 第25页 |
·实景主题模式 | 第25-26页 |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比较 | 第26-27页 |
3 云南泸沽湖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 第27-3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7-28页 |
·云南泸沽湖旅游资源分析 | 第28-34页 |
·云南泸沽湖旅游资源分类 | 第28-31页 |
·泸沽湖旅游资源分析 | 第31-32页 |
·民俗旅游的影响 | 第32-34页 |
·云南泸沽湖民俗旅游发展概况 | 第34-38页 |
·研究地民俗旅游发展历程 | 第34页 |
·研究地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云南泸沽湖摩梭文化开发与保护的主要问题 | 第35-38页 |
4 泸沽湖旅游者的原真性体验偏好与评价 | 第38-49页 |
·泸沽湖旅游者原真性体验偏好与评价调查方案 | 第38-39页 |
·调查主题 | 第38页 |
·调查数据来源 | 第38页 |
·调查形式 | 第38-39页 |
·调查数据信度分析 | 第39页 |
·泸沽湖旅游者的原真性诉求及评价分析 | 第39-45页 |
·样本背景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游客的基本游览特征及其对原真性的要求分析 | 第40-41页 |
·游客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偏好分析 | 第41-42页 |
·游客对摩梭民俗的原真性评价分析 | 第42-43页 |
·游客对泸沽湖民俗旅游体验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泸沽湖潜在游客原真性偏好调查 | 第45-49页 |
·样本背景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民俗旅游原真性偏好分析 | 第46-49页 |
5 云南泸沽湖摩梭文化原真性保持与旅游开发协调建议 | 第49-58页 |
·正确认识摩梭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 第49-50页 |
·开发与保护相互对立 | 第49页 |
·开发与保护相互统一 | 第49-50页 |
·促进云南泸沽湖民俗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共生 | 第50-52页 |
·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50-51页 |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 第51-52页 |
·厘清摩梭文化资源,分类保护开发 | 第52-54页 |
·加强区域合作 | 第54-55页 |
·加强区域内合作 | 第54-55页 |
·加强区域间合作 | 第55页 |
·重视民俗旅游专业人才体系培养 | 第55-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
附录 B:云南泸沽湖旅游者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附录 C:云南泸沽湖潜在旅游者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