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的大坝下游生态保护适应性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 ·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 ·适应性管理方式 | 第18-19页 |
| ·国外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 ·国内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2章 水库工程生态适应性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 | 第31-68页 |
| ·水库工程生态适应性管理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页 |
|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 第31-33页 |
| ·“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 | 第33-34页 |
| ·水库工程生态适应性管理内涵及构成 | 第34-39页 |
| ·概念 | 第34-36页 |
| ·内涵 | 第36-37页 |
| ·构成 | 第37-38页 |
| ·特征 | 第38-39页 |
| ·水库工程生态适应性管理方法体系 | 第39-66页 |
| ·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 ·管理程序 | 第40-42页 |
| ·管理概念模型 | 第42-43页 |
| ·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研究 | 第43-58页 |
| ·管理目标确定 | 第58页 |
| ·管理方案制定 | 第58-60页 |
| ·决策实施与监测 | 第60-61页 |
| ·管理效果评价 | 第61-64页 |
| ·管理过程调控与反馈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3章 小浪底水库下游生态系统特征 | 第68-85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68-70页 |
| ·研究区域 | 第68-69页 |
|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 第69-70页 |
|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 | 第70-75页 |
| ·拦沙初期运用调度规则 | 第71页 |
| ·调水调沙模式及效果 | 第71-75页 |
| ·研究区河流廊道生态系统 | 第75-84页 |
| ·结构特征 | 第75-77页 |
| ·生物特征 | 第77-83页 |
| ·生态系统特征 | 第83-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4章 水库下游河流生态-水文过程分析 | 第85-119页 |
| ·生态水文断面研究时段划分 | 第85-86页 |
| ·河流生态-水文过程分析 | 第86-115页 |
| ·花园口生态-水文断面 | 第86-96页 |
| ·高村生态-水文断面 | 第96-105页 |
| ·利津生态-水文断面 | 第105-115页 |
| ·河流生态效应响应分析 | 第115-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9页 |
| 第5章 鱼类生境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 第119-175页 |
| ·生境物理性特征 | 第119-131页 |
| ·影响下游河床演变的重要水文要素分析 | 第119-120页 |
| ·冲淤及过流能力变化 | 第120-122页 |
| ·断面形态变化 | 第122-131页 |
| ·生境化学特征 | 第131-133页 |
| ·生境生物特征 | 第133-146页 |
| ·浮游植物 | 第133-137页 |
| ·浮游动物 | 第137-140页 |
| ·鱼类 | 第140-146页 |
| ·郑州黄河鲤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 第146-161页 |
| ·保护区概况 | 第146-148页 |
| ·鱼类量变分析 | 第148-150页 |
| ·鱼类制约要素分析 | 第150-161页 |
| ·鲁豫交界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 第161-174页 |
| ·保护区概况 | 第161-163页 |
| ·鱼类量变分析 | 第163-164页 |
| ·鱼类制约要素分析 | 第164-174页 |
| ·小结 | 第174-175页 |
| 第6章 鸟类栖息地生态-小文响应分析 | 第175-220页 |
| ·河流湿地生态-水文响应过程分析 | 第175-201页 |
| ·黄河下游河流湿地概况 | 第175-176页 |
| ·鸟类量变分析 | 第176-178页 |
| ·鸟类栖息地景观驱动力分析 | 第178-185页 |
| ·景观格局动态演变趋势 | 第185-195页 |
| ·生态-水文驱动力分析 | 第195-201页 |
| ·河口湿地生态-水文响应过程分析 | 第201-218页 |
| ·鸟类量变分析 | 第201-204页 |
| ·鸟类栖息景观驱动力分析 | 第204-215页 |
| ·生态补水分析 | 第215-218页 |
| ·小结 | 第218-220页 |
| 第7章 水库下游生态适应性管理 | 第220-244页 |
| ·现行管理模式效果评价 | 第220-224页 |
| ·河流低限生态流量 | 第220-221页 |
| ·其余指标 | 第221-223页 |
| ·现行管理方案效果评价 | 第223-224页 |
| ·现行管理模式调控与反馈 | 第224-225页 |
| ·适应性管理目标确定 | 第225-226页 |
| ·适应性管理方案生成 | 第226-233页 |
| ·河道生态需水过程 | 第226-227页 |
| ·鱼类产卵、生长需水过程 | 第227-229页 |
| ·河口湿地人工补水量需求 | 第229-230页 |
| ·入海水量 | 第230-231页 |
| ·调水调沙生态流量需求 | 第231页 |
| ·河道生态冰文流量过程结果 | 第231-233页 |
| ·适应性管理方案效果评价 | 第233-242页 |
| ·现行调度模式适配性分析 | 第233-236页 |
| ·不同来水条件下适应性管理方案的满足程度分析 | 第236-237页 |
| ·黄河下游生态可恢复程度分析 | 第237-242页 |
| ·小浪底工程适应性管理调度建议 | 第242页 |
| ·小结 | 第242-244页 |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第244-249页 |
| ·结论 | 第244-247页 |
| ·理论研究 | 第244-245页 |
| ·应用研究 | 第245-247页 |
| ·研究展望 | 第247-2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9-25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254-25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55-256页 |
| 致谢 | 第256-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