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绪论 | 第12-15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二) 选题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二、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15-16页 |
(二) 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16-17页 |
(三) 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17-19页 |
三、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9-22页 |
(一) 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 第19页 |
(二)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 | 第19-20页 |
(三) 消除贫困,解决温饱的历史要求 | 第20-21页 |
(四) 邓小平个人经历的影响 | 第21-22页 |
四、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29页 |
(一) 优先发展教育,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 | 第22-23页 |
(二) 抓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 第23-24页 |
(三) 努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和温饱问题 | 第24-26页 |
(四) 大力发展体育、医疗卫生事业 | 第26-29页 |
五、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9-33页 |
(一) 继承性 | 第29-30页 |
(二) 时代性 | 第30-31页 |
(三) 发展性 | 第31-32页 |
(四) 系统性 | 第32-33页 |
六、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3-36页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33-34页 |
(二)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