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1. 绪论 | 第19-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相关文献回顾 | 第23-27页 |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关系的研究成果 | 第23-25页 |
·中国经济结构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研究成果 | 第25-26页 |
·节能潜力的研究成果 | 第26-27页 |
·研究评述 | 第27页 |
·本文的思路和基本结构 | 第27-30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30-32页 |
2. 对能源强度的再认识 | 第32-47页 |
·能源及能源强度的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32-39页 |
·能源与能源强度的概念 | 第32-34页 |
·关于生活能源消费、生产能源消费与生产能源强度 | 第34页 |
·关于能源及能源强度的理论综述 | 第34-39页 |
·中国能源强度的特点 | 第39-44页 |
·中国能源强度的走势及特点 | 第39-42页 |
·中国能源强度的国际比较 | 第42-44页 |
·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 | 第44-46页 |
·现阶段中国能源及能源消费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 第46-47页 |
3. 与能源强度有关的经济结构概念及其度量 | 第47-53页 |
·能源强度研究中涉及的经济结构概念 | 第47-49页 |
·结构的基本涵义 | 第47页 |
·有关能源研究的经济结构综述 | 第47-49页 |
·本文对经济结构的界定 | 第49页 |
·本文研究中对经济结构的度量 | 第49-50页 |
·产业结构的度量 | 第49-50页 |
·需求结构的度量 | 第50页 |
·能源消费结构的度量 | 第50页 |
·研究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意义 | 第50-53页 |
4. 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存在性检验 | 第53-89页 |
·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况及相关研究 | 第54-60页 |
·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54-57页 |
·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有关研究及述评 | 第57-60页 |
·三次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的数量关系检验 | 第60-78页 |
·三次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分解 | 第61-68页 |
·工业增加值比重与能源强度的面板协整检验 | 第68-78页 |
·高耗能行业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 第78-88页 |
·高耗能行业的界定 | 第78-83页 |
·高耗能行业比重与能源强度的面板协整检验 | 第83-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需求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 第89-104页 |
·需求结构的基本概况及相关研究 | 第90-95页 |
·中国需求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90-93页 |
·有关需求结构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研究及述评 | 第93-95页 |
·投资率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 第95-102页 |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 第95-96页 |
·投资率与能源强度的协整检验 | 第96-102页 |
·实证结论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 第104-114页 |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 | 第104-109页 |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 第104-107页 |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 第107-109页 |
·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 第109-113页 |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 第109-110页 |
·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强度的协整检验 | 第110-112页 |
·实证结论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数量规律的研究 | 第114-136页 |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 第114-119页 |
·变量选取 | 第114-118页 |
·数据来源及整理 | 第118-119页 |
·通径模型设定及影响路径分析 | 第119-121页 |
·通径分析模型设定 | 第119-120页 |
·影响路径分析 | 第120-121页 |
·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和模型估计 | 第121-127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122-126页 |
·协整关系检验 | 第126页 |
·模型估计 | 第126-127页 |
·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解 | 第127-133页 |
·直接影响系数和残余影响 | 第127-129页 |
·间接影响系数 | 第129-131页 |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总影响 | 第131-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6页 |
8. 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差异影响数量规律的研究 | 第136-164页 |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 第136-142页 |
·变量选取 | 第136-139页 |
·数据来源及加工 | 第139-142页 |
·地区能源强度不变斜率面板模型研究 | 第142-150页 |
·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 | 第142-145页 |
·面板模型建模和估计 | 第145-147页 |
·实证结论 | 第147-150页 |
·地区能源强度的变斜率面板模型研究 | 第150-162页 |
·模型设定 | 第151页 |
·模型估计和检验 | 第151-159页 |
·实证结论 | 第159-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9. 地区节能差异系数研究 | 第164-195页 |
·地区能源强度概况和节能潜力的有关研究 | 第164-169页 |
·地区能源消费概况 | 第164-168页 |
·有关地区节能潜力的研究及述评 | 第168-169页 |
·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特征 | 第169-176页 |
·地区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 第169-174页 |
·地区经济结构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74-175页 |
·地区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 | 第175-176页 |
·基于变系数对数面板模型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 | 第176-191页 |
·对数面板模型建模和估计 | 第176-185页 |
·对数模型中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推导 | 第185-187页 |
·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计算结果 | 第187-189页 |
·地区节能差异系数结果验证 | 第189-191页 |
·本章小结 | 第191-195页 |
10. 一些结论 | 第195-199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95-197页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节能目标的政策选择 | 第197-198页 |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12页 |
后记 | 第212-214页 |
致谢 | 第214-21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6-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