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摘要 | 第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 第12-14页 |
·分布式信源编码算法发展 | 第14-17页 |
·分布式信源编码理论 | 第14-15页 |
·分布式信源编码系统 | 第15-16页 |
·分布式信源编码系统的典型应用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分布式信源编码理论基础 | 第21-37页 |
摘要 | 第21页 |
·引言 | 第21页 |
·传统信源编码理论 | 第21-22页 |
·分布式信源编码理论 | 第22-24页 |
·Slepian-Wolf 理论 | 第22-24页 |
·Wyner-Ziv 理论 | 第24页 |
·DSC 系统实现方案与系统架构 | 第24-33页 |
·基于 Turbo 码的 DSC 系统 | 第25-26页 |
·基于 LDPC 码的 DSC 系统 | 第26-29页 |
·PDWZ 系统方案 | 第29-31页 |
·TDWZ 系统方案 | 第31-33页 |
·基于 DCT 变换域的 DSC 系统框架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分布式信源编码的码率控制 | 第37-49页 |
摘要 | 第37页 |
·引言 | 第37页 |
·DSC 码率控制方案 | 第37-41页 |
·无反馈式 DSC | 第38-40页 |
·无反馈式 DSC 编码算法 | 第40-41页 |
·无反馈式 DSC 编码端码率控制算法 | 第41-46页 |
·统计相关性估计模型 | 第42-43页 |
·编码端快速运动估计算法 | 第43-45页 |
·编码端码率计算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分布式视频编码边信息优化算法 | 第49-59页 |
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基于运动补偿时域插值的边信息内插算法 | 第50-51页 |
·空域平滑的边信息插值算法 | 第51-54页 |
·改进的双向运动估计 | 第51-53页 |
·边信息的空域平滑 | 第53-54页 |
·解码端最优重建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总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超光谱图像的分布式信源编码算法 | 第59-71页 |
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59-60页 |
·系统结构 | 第60-64页 |
·谱段相关性 | 第61-62页 |
·最佳线性预测 | 第62-63页 |
·编码端码率分配 | 第63-64页 |
·解码端基于块的边信息优化 | 第64-66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66-68页 |
·抗误码性能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分布式信源编码高性能并行计算研究 | 第71-85页 |
摘要 | 第71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DVC 解码端运算复杂度分析 | 第72-75页 |
·基于变换域的 Wyner-Ziv 系统 | 第72-73页 |
·TDWZ 的量化 | 第73-74页 |
·边信息生成 | 第74页 |
·Slepian-Wolf(LDPCA)解码 | 第74-75页 |
·运算复杂度统计 | 第75页 |
·Amdahl 定理 | 第75-76页 |
·分布式信源编码的 GPU 实现 | 第76-80页 |
·GPU 通用并行计算 | 第76页 |
·CUDA 并行编程模型 | 第76-77页 |
·Slepian-Wolf 解码器的 CUDA 实现 | 第77-80页 |
·实验结果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85-86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99页 |
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第98页 |
参加研究的科研项目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