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框架设计 | 第17-18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 ·创新 | 第18页 |
| ·不足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19-33页 |
|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 第19-24页 |
| ·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食品安全 | 第19-20页 |
|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 第20-24页 |
| ·政府监管工具理论及其应用 | 第24-27页 |
| ·政府管理与政府监管 | 第24-26页 |
| ·政府工具及监管工具理论 | 第26-27页 |
| ·政府监管工具的理论构建 | 第27-33页 |
| ·法律政策性工具 | 第27-28页 |
| ·政府行政性工具 | 第28页 |
| ·工商管理性工具 | 第28-29页 |
| ·市场经济性工具 | 第29-30页 |
| ·社会参与性工具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中国转基因食品发展与政府监管责任 | 第33-41页 |
| ·中国转基因食品发展及监管现状 | 第33-34页 |
| ·中国转基因食品政府监管责任 | 第34-38页 |
| ·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34-37页 |
| ·政府监管的紧迫性 | 第37-38页 |
| ·政府监管的战略性 | 第38页 |
| ·政府监管工具在传统食品监管中的应用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应用及其借鉴价值 | 第41-51页 |
| ·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 | 第41-44页 |
| ·法律及政策导向性明确 | 第41-42页 |
| ·政府行政性机构设置完善 | 第42-43页 |
| ·工商管理性工具应用系统化 | 第43-44页 |
| ·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 | 第44-46页 |
| ·法律规范及政策内容完善 | 第44-45页 |
| ·工商管理性工具中监管机制严谨 | 第45-46页 |
| ·社会参与性机构设置具有独立性 | 第46页 |
| ·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 | 第46-48页 |
| ·行政监管机构及职能分工明确 | 第46-48页 |
| ·工商管理性工具中追踪监管比较完善 | 第48页 |
| ·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监管工具的应用状况 | 第48-50页 |
| ·印度转基因生物及产品安全监管 | 第48-49页 |
| ·巴西转基因生物及产品安全监管 | 第49-50页 |
| ·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应用借鉴价值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51-59页 |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政策性工具 | 第51-53页 |
| ·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1-52页 |
| ·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52-53页 |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行政性工具 | 第53-54页 |
| ·监管机构执行力度不够 | 第53-54页 |
| ·监管机构层叠,分工不明确 | 第54页 |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工商管理性工具 | 第54-57页 |
| ·安全评价及许可制度须改进 | 第55页 |
| ·标识制度有待完善 | 第55-57页 |
| ·追踪、召回等制度有待加强 | 第57页 |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性工具 | 第57-58页 |
| ·听证会与媒体机制不健全 | 第57-58页 |
| ·缺乏第三方监管 | 第58页 |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性经济性工具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应用的完善措施 | 第59-67页 |
| ·进一步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 ·加强法律保障,出台权威性法律 | 第59页 |
| ·借鉴国外经验,遵循有效的立法原则 | 第59-60页 |
| ·加强政府职能,调整监管机构设置,明晰职责 | 第60-61页 |
| ·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加强政府监管执行力度 | 第60-61页 |
| ·完善监管机构设置,明确职责 | 第61页 |
| ·充分应用工商管理理念,完善全程监管的各制度 | 第61-65页 |
| ·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监管体系 | 第61-62页 |
| ·建立严格的生产经营审批许可制度 | 第62页 |
| ·完善标识管理制度 | 第62-64页 |
| ·完善产品销售中的溯源制度 | 第64页 |
| ·做好售后服务,建立有问题产品召回制度 | 第64-65页 |
| ·充分发挥社会参与性的各种方式 | 第65-66页 |
| ·完善公众参与的各种形式 | 第65页 |
| ·做好公众宣传教育 | 第65页 |
| ·引入第三方的监管 | 第65-66页 |
| ·加强市场经济性工具的应用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