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犯罪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见危不救”问题概述 | 第11-19页 |
·“见危不救”的概念 | 第12-13页 |
·“见危不救”的原因 | 第13-15页 |
·道德责任的缺失 | 第13-14页 |
·法律规制的有限性 | 第14-15页 |
·救助风险大 | 第15页 |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理论争议 | 第15-19页 |
第2章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立法与司法考察 | 第19-26页 |
·国内外“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概况 | 第19-22页 |
·我国立法概况 | 第19-20页 |
·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概况 | 第20-22页 |
·国内外“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司法现状 | 第22-26页 |
·国内司法现状 | 第22-24页 |
·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司法现状 | 第24-26页 |
第3章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立法建议 | 第26-30页 |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必要性 | 第26页 |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立法设计 | 第27-30页 |
·见危不救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 第28页 |
·见危不救罪的犯罪主观要件 | 第28页 |
·见危不救罪的客体 | 第28-29页 |
·见危不救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 第29-30页 |
第4章 “见危不救罪”与非罪的理论争议 | 第30-41页 |
·施救人处于排他的保证人地位时可否定罪 | 第30-36页 |
·多数人可施救时可否入罪 | 第36-38页 |
·紧密生活共同体“见危不救”的入罪条件 | 第38-41页 |
第5章 “见危不救罪”的重罪与轻罪问题研究 | 第41-45页 |
·从主观恶性层面考察 | 第41-42页 |
·从客观危害层面考察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