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激酶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血栓性疾病 | 第9-11页 |
| ·血栓性疾病的定义及类型 | 第9页 |
| ·血栓形成机制 | 第9-10页 |
| ·血栓溶解机制 | 第10-11页 |
| ·溶栓制剂 | 第11-13页 |
| ·第一代溶栓制剂 | 第11页 |
| ·第二代溶栓制剂 | 第11-12页 |
| ·第三代溶栓制剂 | 第12-13页 |
| ·溶栓制剂发展现状 | 第13页 |
| ·纳豆 | 第13-14页 |
| ·纳豆的起源 | 第13页 |
| ·纳豆中主要营养成分 | 第13-14页 |
| ·纳豆的医疗保健作用 | 第14页 |
| ·纳豆激酶 | 第14-19页 |
| ·纳豆激酶的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 第14-16页 |
|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 | 第16页 |
| ·纳豆激酶酶活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 ·纳豆激酶的制备 | 第17-18页 |
| ·纳豆激酶产品研发现状及开发前景 | 第18-1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纳豆花生发酵条件优化 | 第20-31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 ·菌种的保存与活化 | 第21页 |
| ·地衣芽胞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1页 |
| ·纳豆花生发酵工艺流程 | 第21页 |
| ·单因子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 ·基本操作过程 | 第21-22页 |
| ·碳源种类对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 ·蔗糖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 ·NaCl 添加量对发酵产酶量的影响 | 第22页 |
| ·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 ·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 ·发酵温度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 ·纳豆花生感官评价 | 第23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 ·纳豆激酶的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 ·尿激酶标准曲线 | 第24页 |
| ·地衣芽胞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 ·不同碳源对产酶量的影响 | 第25页 |
| ·蔗糖添加量对发酵产酶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NaCl 添加量对发酵产酶量的影响 | 第26页 |
| ·接种量对发酵产酶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初始含水量对发酵产酶量的影响 | 第27页 |
| ·发酵温度对发酵产酶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酶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29页 |
| ·最佳发酵条件下纳豆花生感官评价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抑菌试验 | 第31-3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 ·菌种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成熟纳豆花生的发酵 | 第31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 ·指示菌平板的制备 | 第32页 |
| ·粗酶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粗酶液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 第32-35页 |
| ·粗酶液对霉菌的抑制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地衣芽胞杆菌纳豆激酶分离纯化 | 第37-4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 ·菌种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Bradford 检测法 | 第37-38页 |
| ·纳豆激酶酶活测定 | 第38页 |
| ·纳豆激酶的固体发酵及粗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 ·硫酸铵分级盐析 | 第38页 |
| ·透析 | 第38-39页 |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39页 |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9-40页 |
| ·SDS-PAGE 电泳检测 | 第40-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 ·考马斯亮蓝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 ·硫酸铵盐析曲线 | 第42页 |
| ·硫酸铵盐析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离子交换层析缓冲液液 pH 值的选择 | 第43页 |
| ·离子交换层析洗脱条件的确定 | 第43-44页 |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44-45页 |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45-46页 |
| ·SDS-PAGE 电泳检测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纳豆激酶酶学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47-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温度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47页 |
| ·温度对纳豆激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页 |
| ·pH 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47-48页 |
| ·pH 对纳豆激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页 |
| ·金属离子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48页 |
| ·抑制剂和变性剂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48页 |
| ·纳豆激酶体外抗凝效果的研究 | 第48页 |
| ·纳豆激酶体外溶栓效果的研究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 ·温度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49页 |
| ·温度对纳豆激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pH 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50-51页 |
| ·pH 对纳豆激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页 |
| ·金属离子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抑制剂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52页 |
| ·纳豆激酶体外抗凝效果研究 | 第52-53页 |
| ·纳豆激酶体外溶栓效果研究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 第55-56页 |
| ·全文总结 | 第55页 |
| ·建议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