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我国漏斗车概况 | 第11-14页 |
| ·国外漏斗车的应用 | 第14-15页 |
| ·我国铁路货车技术的发展 | 第15-17页 |
| ·我国铁路货车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 第15-16页 |
| ·铁路货物列车技术发展的方向 | 第16-17页 |
| ·现代设计方法及工具 | 第17页 |
| ·有限单元方法发展概述 | 第17-18页 |
| ·疲劳分析技术发展概述 | 第18-19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第2章 车体结构强度原理 | 第20-24页 |
|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疲劳寿命分析介绍 | 第21-22页 |
| ·疲劳现象产生简述 | 第21页 |
| ·疲劳的分类 | 第21-22页 |
| ·AAR标准简介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漏斗车车体结构及模型 | 第24-38页 |
| ·漏斗车结构 | 第24-29页 |
| ·车辆用途 | 第24页 |
| ·车辆主要特点 | 第24页 |
| ·主要性能参数 | 第24-25页 |
| ·主要尺寸 | 第25页 |
| ·主要结构 | 第25-26页 |
| ·车体 | 第26-29页 |
| ·漏斗车车体有限元模型 | 第29-33页 |
| ·构造有限元模型原则 | 第30-31页 |
| ·漏斗车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31-33页 |
| ·AAR标准对于静强度的边界条件及处理 | 第33页 |
| ·AAR标准对于疲劳计算处理方法 | 第33-37页 |
| ·AAR标准的基本原则 | 第33-36页 |
| ·漏斗车疲劳计算的方法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车体静强度计算 | 第38-54页 |
| ·AAR标准静强度工况 | 第38-40页 |
| ·AAR标准静强度计算组成工况 | 第38页 |
| ·关于漏斗车车体垂向载荷及横向载荷的施加的补充说明 | 第38-39页 |
| ·漏斗车车体静强度计算结果校核方法 | 第39-40页 |
| ·车体静强度结果及分析 | 第40-53页 |
| ·车体静强度的初步计算情况 | 第40-46页 |
| ·优化后的计算 | 第46-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车体疲劳强度计算 | 第54-61页 |
| ·疲劳工况的确定 | 第54-56页 |
| ·计算方法 | 第54页 |
| ·载荷谱的描述 | 第54-56页 |
| ·重点部位评估 | 第56-58页 |
| ·局部分析的原因 | 第56-57页 |
| ·4部位疲劳基础系数的选择 | 第57-58页 |
| ·疲劳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 ·疲劳计算结论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结论及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1 AAR标准的100t漏斗车疲劳计算载荷谱 | 第66-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