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克隆及功能解析是提高水稻育种水平及效益的基础 | 第11-14页 |
2 野生资源是稻作育种利用的有利等位变异库 | 第14-15页 |
3 杂种不育生殖隔离是野生资源有利等位变异发掘及育种利用的重要障碍 | 第15-18页 |
4 水稻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及其发展 | 第18-23页 |
·非等位基因互作模式 | 第18页 |
·重复隐性致死模式 | 第18-19页 |
·单位点孢子体一配子体互作模式 | 第19页 |
·单位点孢子体模式 | 第19-20页 |
·互补孢子体模式 | 第20页 |
·互补基因系统 | 第20页 |
·广亲和基因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 | 第20-22页 |
·籼粳间的“特异亲和性”基因 | 第22页 |
·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 | 第22-23页 |
5 非洲栽培稻有利等位基因的发掘 | 第23-29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非洲栽培稻为供体的材料构建 | 第31-45页 |
摘要 | 第31页 |
1 引言 | 第31-3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6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群体构建方法 | 第33-36页 |
·渗入片段调查分析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F_1、BC_1F_1、BC_2F_1的获得及其育性 | 第36-37页 |
·滇粳优1号背景BC_3F_1至BC_6F_1的获得及其育性 | 第37-41页 |
·BC_6F_1不育株渗入片段调查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_1的遗传分析 | 第45-59页 |
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45-4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高代回交群体培育 | 第46-47页 |
·表型调查方法 | 第47页 |
·基因型调查、连锁图构建及定位分析 | 第47页 |
·非等位互作分析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S_1是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间普遍存在的杂种不育位点 | 第48-50页 |
·S_1同时作用于雌雄配子,花粉败育类型为典败及圆败 | 第50-52页 |
·S_1位点分离的BC_7F_1群体花粉及小穗分离情况 | 第52页 |
·S_1杂合导致雌、雄配子消除均不完全 | 第52-53页 |
·S_1与其它位点的非等位互作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9页 |
·S_1的败育机制较为复杂 | 第54-56页 |
·S_1是一个主效位点,但其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 第56页 |
·S_1是转移非洲栽培稻有利等位变异的主要障碍 | 第56-57页 |
·S_1所在染色体区域是种间多样性分化和物种形成的热点区域?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等位变异的鉴定分析 | 第59-87页 |
摘要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59-6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0-61页 |
·亲本材料及群体构建 | 第60页 |
·表型调查方法 | 第60-61页 |
·基因型调查、连锁图构建及定位分析 | 第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82页 |
·控制每穗粒数性状的等位变异鉴定 | 第61-72页 |
·粒长、粒宽、粒重性状等位变异的发掘、鉴定 | 第72-74页 |
·控制株高性状等位变异的发掘、鉴定 | 第74-78页 |
·芒位点的鉴定 | 第78-80页 |
·散穗位点的鉴定 | 第80-81页 |
·直立密穗位点的鉴定 | 第81-82页 |
4 讨论 | 第82-87页 |
·高代回交群体有利于纯化遗传背景,准确鉴定目标位点 | 第82-84页 |
·来自非洲栽培稻的有利等位变异 | 第84-85页 |
·群体类型、环境条件、表型评价方法与定位分析效果——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87-95页 |
1 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_1的遗传分析 | 第87-88页 |
2 非洲栽培稻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鉴定 | 第88-90页 |
3 讨论 | 第90-92页 |
·生殖隔离遗传基础及作用机制复杂,需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 第90-92页 |
·非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及有利等位基因的发掘 | 第92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9页 |
附录 | 第109-12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