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框架的构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宏观审慎监管基本问题概述 | 第17-21页 |
| ·宏观审慎监管的涵义演进 | 第17-18页 |
| ·宏观审慎监管的特征 | 第18-21页 |
| 3 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国际考察与经验借鉴 | 第21-34页 |
|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国际考察与经验借鉴 | 第21-31页 |
|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国际考察 | 第21-28页 |
|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28-31页 |
|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国际考察与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国际考察 | 第31-32页 |
|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32-34页 |
| 4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现状及不足 | 第34-39页 |
|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沿革 | 第34-35页 |
|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现状及不足 | 第35-39页 |
| 5 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框架的建议 | 第39-46页 |
| ·明晰宏观审慎监管的法定主体 | 第39-40页 |
| ·明确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法定职责 | 第40-42页 |
| ·有机协调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 | 第40页 |
| ·监测和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40-41页 |
| ·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41页 |
|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 | 第41-42页 |
| ·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 第42-46页 |
| ·金融信息数据库 | 第42页 |
| ·宏观压力测试 | 第42-43页 |
|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 第43-44页 |
| ·逆周期贷款损失拨备制度 | 第44页 |
| ·存款保险救济制度 | 第44-46页 |
| 6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