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縮略词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 观光木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生理生态研究 | 第11-12页 |
·繁育栽培技术研究 | 第12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2-13页 |
·药用成分分析 | 第13页 |
2 ISSR标记在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3-14页 |
·天然种群与人工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14-15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目的意义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观光木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16-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材料 | 第16页 |
·方法 | 第16-17页 |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第16页 |
·ISSR-PCR扩增 | 第16页 |
·ISSR-PCR扩增体系的单因素试验 | 第16页 |
·ISSR-PCR扩增体系的正交试验 | 第16-17页 |
·ISSR-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DNA纯度与浓度 | 第17页 |
·模板DNA浓度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17-18页 |
·Taq DNA聚合酶浓度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18页 |
·Mg~(2+)浓度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18-19页 |
·dNTPs浓度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19页 |
·引物浓度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体系优化 | 第20-21页 |
·退火温度对ISSR-PCR的影响 | 第21-22页 |
·最优体系的验证 | 第22页 |
3 结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观光木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分析 | 第23-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PCR扩增多态性 | 第25-26页 |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26页 |
·种群遗传结构 | 第26-28页 |
·种群遗传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30-31页 |
·种群遗传结构 | 第31页 |
·遗传资源保护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观光木天然和人工迁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3-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材料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ISSR-PCR扩增 | 第34-35页 |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35页 |
·种群遗传结构与分化 | 第35-38页 |
·种群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观光木天然种群和人工迁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40页 |
·观光木天然种群和人工迁地保护种群遗传结构比较 | 第40-41页 |
·观光木遗传多样性迁地保护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1 结论 | 第43-44页 |
2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附录A ISSR随机引物名称及序列 | 第52-53页 |
附录B 观光木各种群Q值 | 第53-62页 |
附录B.1 观光木14种群(255株个体)分为3个类群的Q值 | 第53-57页 |
附录B.2 观光木7种群(163株个体)分为4个类群的Q值 | 第57-60页 |
附录B.3 观光木天然种群(107株个体)分为3个类群的Q值 | 第60-62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