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9-22页 |
| ·杜鹃花概况 | 第9-11页 |
| ·五莲山杜鹃花映山红和蓝荆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生长期特征 | 第11页 |
| ·生殖期特征 | 第11-12页 |
| ·种子萌发及休眠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种子萌发概述 | 第13页 |
| ·种子休眠 | 第13-14页 |
|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14-16页 |
| ·种子休眠的机理 | 第16-18页 |
| ·内源激素调控机理 | 第16-17页 |
| ·代谢物质调控 | 第17页 |
| ·基因表达调控 | 第17-18页 |
| ·环境等因素对种子萌发和休眠的影响 | 第18页 |
| ·打破种子休眠 | 第18-20页 |
| ·物理方法 | 第18-19页 |
| ·化学方法 | 第19页 |
| ·生物方法 | 第19-20页 |
| ·赤霉素(G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2-23页 |
| ·吸胀实验 | 第22页 |
| ·试验用化学物质及其处理浓度 | 第22页 |
| ·层积处理和变温 | 第22-23页 |
| ·需光性对比处理 | 第23页 |
| ·种子萌发试验 | 第23页 |
| ·种子萌发指标测定 | 第23页 |
| ·萌发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26页 |
| ·试剂和溶液 | 第23-24页 |
| ·酶液的提取 | 第24页 |
| ·测定 | 第24-25页 |
| ·计算酶活力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1页 |
| ·破除种皮和溶解、氧化种皮抑制物质 | 第26-31页 |
| ·吸胀实验 | 第26页 |
| ·硫酸不同浓度及浸种时间对杜鹃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6-29页 |
| ·100%乙醚、3.0%H2O2水溶液、5.0%NaClO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1页 |
| ·打破胚休眠 | 第31-38页 |
| ·GA_3溶液不同浓度及浸种时间对杜鹃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24h对映山红和蓝荆子种子萌发的动态影响 | 第32-33页 |
| ·层积处理对映山红和蓝荆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变温处理对杜鹃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38页 |
| ·种子需光性对比试验 | 第38-39页 |
| ·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变化 | 第39-41页 |
| 4 讨论 | 第41-45页 |
| ·打破种皮的抑制 | 第41-42页 |
| ·解除胚的休眠 | 第42-43页 |
| ·赤霉素对杜鹃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页 |
| ·层积和变温处理对杜鹃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光照对杜鹃花种子萌发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 5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