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散文、杂著论文--古代(~1840年)论文

唐代书信研究--以干谒、论文、论史书信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7页
绪论第17-25页
第一章 先秦至唐书信的发展嬗变第25-48页
 第一节 书信的概念、别称和起源第25-27页
  一、书信的概念、别称第25-26页
  二、书信的起源第26-27页
 第二节 汉代书信的独立发展第27-32页
  一、与友人书第28-29页
  二、夫妻书信第29-31页
  三、诫子书第31-32页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书信的艺术化第32-39页
  一、与友人书——由抒愤变为抒情第33-34页
  二、绝交书大放异彩第34-35页
  三、书信钟情于描摹山水第35-39页
 第四节 唐代书信的继承与新变第39-48页
  一、山水描写,近乎绝迹第41页
  二、家书弥足珍贵第41-44页
  三、干谒书信大盛第44-48页
第二章 唐代干谒书信第48-115页
 第一节 布衣之士的自荐第49-56页
  一、初盛唐布衣干谒之风产生的时代背景第49-51页
  二、布衣干谒书信中的纵横之气第51-54页
  三、布衣干谒书信中的侠义之风第54-56页
 第二节 科举之士的求仕乞钱第56-67页
  一、求取"乡贡"资格的干谒书信第56-58页
  二、"乡贡进士"的干谒书信第58-62页
  三、"前乡贡进士"的干谒书信第62-67页
 第三节 位卑之官的呐喊第67-71页
  一、直言无忌,批判时政第68-70页
  二、冀就高衢远途,不满于"循资历级"第70-71页
 第四节 贬官的不平之鸣第71-100页
  一、心念社稷、思归乡园第72-77页
  二、感激知遇之恩、宣泄悲愤之情第77-83页
  三、表达著书之志,陈述无嗣之忧第83-96页
  四、抑扬对比、希求援引第96-100页
 第五节 干谒对象之考察第100-115页
  一、宰相第100-107页
  二、方镇节帅第107-112页
  三、知贡举第112-115页
第三章 唐代论文书信第115-150页
 第一节 柳冕论文书信第115-122页
  一、尊经术、美教化、移风俗、变文章第115-116页
  二、鄙薄淫丽形似之文第116页
  三、阐述文、道、情的关系第116-118页
  四、文气论第118-122页
 第二节 韩愈论文书信第122-132页
  一、阐述文、道关系第122-124页
  二、传授为文之法第124-126页
  三、品评后辈之文第126-129页
  四、批判时文之弊第129-132页
 第三节 柳宗元论文书信第132-143页
  一、去名就实第132-134页
  二、以文明道第134-135页
  三、阐述为文之法第135-139页
  四、因才施教第139-143页
 第四节 李翱、皇甫湜、孙樵论文书信第143-150页
  一、通达——李翱论文书信第143-146页
  二、偏于主"奇"——皇甫湜论文书信第146-147页
  三、对皇甫湜观点的继承和修正——孙樵论文书信第147-150页
第四章 唐代论史书信第150-170页
 第一节 论史书信中关于史官职责的争论第152-159页
 第二节 论史书信对史才标准的界定第159-161页
 第三节 论史书信对史法的阐述第161-164页
 第四节 论史书信对史馆之弊的批评第164-166页
 第五节 论史书信体现出的个别文人的狭隘史观第166-170页
结语第170-173页
附录:《全唐文》书信目录第173-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故事在斯里兰卡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
下一篇: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