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超分辨率技术应用前景 | 第14页 |
·超分辨率技术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相关技术及发展 | 第15-22页 |
·图像配准技术 | 第15-19页 |
·图像恢复技术 | 第19-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24页 |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超分辨率图像重建技术简介 | 第26-41页 |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 第26-30页 |
·分辨率与超分辨率概念 | 第26-27页 |
·超分辨率重建与相关图像技术的关系 | 第27页 |
·图像退化数学模型及重建方法 | 第27-28页 |
·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原理 | 第28-30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30-37页 |
·频域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 第30页 |
·凸集映射法 | 第30-31页 |
·非均匀插值法 | 第31页 |
·迭代后向投射法 | 第31-32页 |
·基于 Bayes理论的统计估计方法 | 第32-34页 |
·其他基于图像重建的超分辨率算法 | 第34-36页 |
·基于学习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 第36-37页 |
·现存难点 | 第37页 |
·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的性能评价 | 第37-40页 |
·重建图像质量通用量化指标 | 第37-39页 |
·识别应用中重建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39页 |
·重建算法复杂度评价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基于 MAP 的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 第41-66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现状 | 第42-45页 |
·插值类方法 | 第42-44页 |
·基于图像重建的方法 | 第44-45页 |
·基于训练学习的方法 | 第45页 |
·基于 MAP 的单帧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 第45-54页 |
·图像观测的数学模型 | 第45页 |
·最大后验估计 MAP 算法 | 第45-48页 |
·图像光滑度度量方法 | 第48-49页 |
·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实现 | 第49-54页 |
·实验及讨论 | 第54-65页 |
·车牌识别实验 | 第54-60页 |
·文档识别实验 | 第60-63页 |
·普通图像实验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图像序列的超分辨率重建 | 第66-118页 |
·引言 | 第66-68页 |
·图像配准算法 | 第68-82页 |
·Keren配准算法 | 第70-71页 |
·基于 Harris角点和双向邻域互相关的配准算法 | 第71-76页 |
·基于 SIFT 和向量夹角余弦的配准算法 | 第76-79页 |
·RANSAC算法和对极几何约束 | 第79-81页 |
·图像配准的流程及实现步骤 | 第81-82页 |
·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 第82-93页 |
·像素“可信度”定义 | 第82-83页 |
·向高分辨率网格映射 | 第83-85页 |
·填充“空洞”像素值 | 第85-91页 |
·算法复杂度分析及加速 | 第91-93页 |
·算法实现流程及实验讨论 | 第93-116页 |
·基于 Keren配准的快速超分辨率重建 | 第93-99页 |
·基于 Harris角点和双向邻域互相关的超分辨率重建 | 第99-100页 |
·基于 SIFT 特征的多分辨率序列的超分辨率重建 | 第100-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高精度天体测量与星系图像超分辨率图像重建 | 第118-147页 |
·引言 | 第118-121页 |
·高精度恒星定心算法 | 第121-129页 |
·四种亚像素级定心算法 | 第122-124页 |
·数据归算方法 | 第124页 |
·定心算法比较实验 | 第124-129页 |
·星系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 | 第129-145页 |
·观测图像预处理 | 第130-132页 |
·自动搜星定位 | 第132-134页 |
·星系图像配准 | 第134-137页 |
·星系图像超分辨率重建实验 | 第137-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147-148页 |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附件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