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 ·风能与太阳能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高温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太阳能与化石燃料复合发电系统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其他形式的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动态 | 第15页 |
| ·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的构成及运行集成方式 | 第18-31页 |
| ·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的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 ·太阳能资源概况 | 第18页 |
| ·生物质能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结构概述 | 第19-21页 |
| ·辅助系统构成及运行模式 | 第21-27页 |
| ·生物质气化装置的选型 | 第21-24页 |
| ·太阳能集热系统选型 | 第24-25页 |
| ·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运行模式 | 第25-27页 |
|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方式 | 第27-30页 |
| ·辅助系统锅炉侧引入 | 第27页 |
| ·辅助系统加热器汽侧引入 | 第27-29页 |
| ·辅助系统加热器水侧引入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经济性分析通用矩阵模型 | 第31-47页 |
| ·加热器分类及级控制单元划分 | 第31-33页 |
| ·加热器分类 | 第31-32页 |
| ·级控制单元划分 | 第32-33页 |
| ·混合发电系统能量结构通用矩阵模型 | 第33-41页 |
| ·未引入辅助系统时的能量结构通用矩阵模型 | 第33-36页 |
| ·引入辅助系统后的混合发电系统能量结构通用矩阵模型 | 第36-41页 |
| ·混合发电系统变热量等效热降通用矩阵模型 | 第41-46页 |
| ·变热量等效热降法 | 第41页 |
| ·混合发电系统变热量等效热降通用矩阵模型 | 第4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47-72页 |
|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混合发电系统通用矩阵模型计算 | 第47-50页 |
|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混合发电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 第50-64页 |
| ·不同容量的混合发电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 第50-54页 |
| ·辅助系统作用位置对混合发电系统热经济的影响 | 第54-60页 |
| ·流量分配系数对混合发电系统热经济性的影响 | 第60-64页 |
| ·生物质与太阳能辅助燃煤混合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64-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