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政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仁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0-14页 |
·经济背景 | 第10-11页 |
·农业生产力提高,出现社会分工 | 第10页 |
·赋税制度变革 | 第10-11页 |
·政治背景 | 第11页 |
·分封制与宗法制瓦解 | 第11页 |
·王权的衰落与诸侯兴起 | 第11页 |
·文化背景 | 第11-14页 |
·神学宗教影响削弱 | 第11-12页 |
·文化由官府走向民间,百家争鸣初期来临 | 第12页 |
·周易和周公的政治思想影响 | 第12-14页 |
2 仁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4-25页 |
·仁政思想中的“德治” | 第14-16页 |
·为政以德 | 第15页 |
·政者正也 | 第15-16页 |
·举直错枉 | 第16页 |
·仁政思想中的“礼治” | 第16-19页 |
·克己复礼 | 第17-18页 |
·礼以教人 | 第18页 |
·为国以礼 | 第18-19页 |
·仁政思想中的“教化” | 第19-22页 |
·学以致用 | 第20-21页 |
·有教无类 | 第21页 |
·富而教之 | 第21-22页 |
·仁政思想中的“中庸” | 第22-25页 |
·过犹不及 | 第23页 |
·执两用中 | 第23页 |
·有容乃大 | 第23-25页 |
3 仁政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局限性 | 第25-29页 |
·仁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25-26页 |
·建立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 | 第25页 |
·致力以“礼”达到社会安定 | 第25页 |
·着眼以“德”为治国方略 | 第25-26页 |
·打破学在官府的禁锢 | 第26页 |
·仁政思想的局限性 | 第26-29页 |
·愚民思想 | 第26-27页 |
·轻视劳动人民 | 第27页 |
·轻视妇女及少数民族 | 第27-29页 |
4 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29-40页 |
·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 第29-31页 |
·为政以德,德治为辅 | 第29-30页 |
·为国以礼,制度约束 | 第30-31页 |
·辅之以刑,法治为主 | 第31页 |
·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 第31-33页 |
·选拔官员要德才兼备,以德优先 | 第31-32页 |
·加强执政党廉政建设 | 第32-33页 |
·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 第33-34页 |
·加强基础教育 | 第33-34页 |
·促进教育公平 | 第34页 |
·发展素质教育 | 第34页 |
·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 | 第34-38页 |
·轻摇薄赋,减轻民众负担 | 第35-36页 |
·调节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 | 第36-37页 |
·发展经济,藏富于民 | 第37-38页 |
·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关系 | 第38-40页 |
·以和为贵,打造宽松的国际关系32 | 第38-39页 |
·求同存异,广泛吸收外来精髓 | 第39页 |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