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0-15页 |
| ·会计舞弊识别特征的研究 | 第10-12页 |
| ·会计舞弊识别模型研究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6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会计舞弊行为的信息特征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30页 |
| ·会计舞弊和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会计舞弊 | 第17页 |
| ·盈余管理 | 第17-18页 |
| ·会计错误 | 第18页 |
| ·会计信息失真 | 第18页 |
| ·会计舞弊方式和信息特征 | 第18-24页 |
| ·会计舞弊方式 | 第18-23页 |
| ·会计舞弊行为的信息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 ·会计舞弊行为理论分析 | 第24-30页 |
| ·会计舞弊动因理论 | 第24-25页 |
| ·经济学理论与会计舞弊 | 第25-30页 |
| 第3章 会计舞弊的模糊识别方法 | 第30-45页 |
| ·模糊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 第30-35页 |
| ·模糊数学及其发展 | 第30-31页 |
| ·模糊识别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31-32页 |
| ·模糊识别分析步骤 | 第32-35页 |
| ·模糊识别方法对社会计舞弊识别的可靠性和必要性分析 | 第35-37页 |
| ·模糊识别方法在会计舞弊识别中的应用 | 第37-45页 |
| ·样本的选择 | 第37-39页 |
| ·指标体系选择 | 第39-40页 |
| ·运用模糊识别方法进行分析 | 第40-45页 |
| 第4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 ·建议 | 第45-47页 |
|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