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主要原因 | 第10-15页 |
(一)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 第10-11页 |
1. 组织化程度加强 | 第10页 |
2. 暴力化程度加强 | 第10页 |
3. 预谋性犯罪增强 | 第10-11页 |
(二) 青少年犯罪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 | 第11-15页 |
1. 预防犯罪教育的乏力与偏失 | 第11-13页 |
2.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 第13-15页 |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的重要作用与现状 | 第15-18页 |
(一) 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的作用 | 第15-17页 |
1. 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 | 第15-16页 |
2. 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 第16页 |
3.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16-17页 |
(二) 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的现状 | 第17-18页 |
1. 社会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够重视 | 第17-18页 |
2. 学校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够扎实 | 第18页 |
3. 家庭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苍白无力 | 第18页 |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的策略 | 第18-28页 |
(一) 社会特别是大众传媒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 | 第18-19页 |
1.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 | 第19页 |
2. 大众传媒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 | 第19页 |
(二) 加强和改进学校预防犯罪教育 | 第19-22页 |
1. 开设预防犯罪教育课程 | 第19-21页 |
2. 改革和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 | 第21-22页 |
(三) 搞好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 | 第22-23页 |
1. 引导家长重视预防犯罪教育 | 第22页 |
2. 提高家长预防犯罪教育能力 | 第22-23页 |
(四) 消除或严控社会不良因素 | 第23-24页 |
1. 杜绝黄黑文化传播 | 第23-24页 |
2.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 第24页 |
(五) 创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预防犯罪的教育模式 | 第24-25页 |
1. 学校家长及时沟通互通信息 | 第24-25页 |
2. 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协调一致 | 第25页 |
(六) 做好青少年"高危"人群的教育 | 第25-28页 |
1. "高危"人群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的重点对象 | 第25-26页 |
2. 对青少年"高危"人群预防犯罪教育的策略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