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铝电解用预焙阳极的粘结剂煤沥青 | 第13-22页 |
·煤沥青在预焙阳极中的作用 | 第13页 |
·煤沥青各组分对预焙阳极使用性能的影响 | 第13-16页 |
·煤沥青的工艺性能 | 第16-19页 |
·我国中、高温煤沥青的质量现状 | 第19-20页 |
·煤沥青的改质处理方法 | 第20-22页 |
·铝电解过程中所使用预焙阳极 | 第22-27页 |
·我国铝电解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预焙阳极在铝电解中的作用 | 第23页 |
·预焙阳极的消耗 | 第23-25页 |
·铝电解生产对预焙阳极质量的要求 | 第25-26页 |
·预焙阳极质量的评定 | 第26-27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7-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实验 | 第29-35页 |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过程 | 第30-35页 |
·对中、高温沥青和石油焦性能的检测 | 第30-31页 |
·使用高温聚合的方法制备改质沥青 | 第31页 |
·改质沥青性能的检测 | 第31页 |
·使用中、高温沥青和改质沥青制备预焙阳极 | 第31-33页 |
·对中、高温沥青和改质沥青制备的预焙阳极性能的检测 | 第33-35页 |
第3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35-47页 |
·对中、高温煤沥青和改质沥青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35-39页 |
·沥青软化点的影响 | 第35页 |
·沥青粘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沥青密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结焦值(残炭率) | 第37页 |
·加热过程中的气体析出曲线(热失重曲线) | 第37-39页 |
·煤沥青的灰分和杂质 | 第39页 |
·煤沥青性能对生阳极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样品的耐压强度 | 第39页 |
·样品的体积密度 | 第39-40页 |
·煤沥青性能对制品预焙阳极性能的影响 | 第40-46页 |
·样品的电阻率 | 第40-41页 |
·样品的耐压强度 | 第41页 |
·样品的体积密度 | 第41-42页 |
·样品的气孔率 | 第42-43页 |
·样品的真密度 | 第43页 |
·样品的重量损失率 | 第43-44页 |
·样品的透气度 | 第44页 |
·样品的热膨胀系数 | 第44-45页 |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工业上使用改质沥青制备预焙阳极的优越性 | 第47-66页 |
·铝电解用炭素制品生产原料的煅烧 | 第47-49页 |
·影响煅烧的质量因素 | 第47-48页 |
·煅后料的质量分析及质量标准 | 第48-49页 |
·预焙阳极的生块成型 | 第49-55页 |
·石油焦的破碎、筛分与预焙阳极的配料 | 第49-52页 |
·糊料的混捏与制品的成型 | 第52-55页 |
·预焙阳极的焙烧 | 第55-60页 |
·焙烧过程中粘结剂的迁移及焦化反应 | 第56页 |
·焙烧温度对制品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56-57页 |
·焙烧升温曲线的制定 | 第57页 |
·焙烧过程中的四个温度阶段 | 第57-58页 |
·焙烧阶段的填充料 | 第58页 |
·焙烧块质量分析及缺陷 | 第58-60页 |
·对跟踪试样性能检测及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预焙阳极的组装及电解的使用 | 第61-62页 |
·预焙阳极的成本核算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