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DNA 分子标记技术 | 第9-10页 |
·作物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0-11页 |
·QTL 定位方法 | 第11-13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QTL 精细定位 | 第14-16页 |
·QTL 精细定位方法 | 第14-16页 |
·作物 QTL 精细定位研究进展 | 第16页 |
·QTL 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16-19页 |
·QTL 克隆方法 | 第16-17页 |
·QTL 功能分析的方法 | 第17-18页 |
·作物 QTL 克隆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玉米穗粒性状 QTL 的研究概况 | 第19页 |
·引言 | 第19-21页 |
2 不同遗传背景对玉米 F_1、F_2 代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及适宜 QTL 研究的群体筛选 | 第21-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查 | 第21-22页 |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6页 |
·植株性状 | 第22-23页 |
·穗粒性状 | 第23-24页 |
·籽粒营养品质性状 | 第24-3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3 F2群体利用 BSA 法初步定位穗粒性状 QTL | 第37-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DNA 的提取方法 | 第37-38页 |
·分子标记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各性状极端 DNA 池的构建与 SSR 标记的筛选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构建穗粒性状两个极端池的单株性状表现 | 第39-40页 |
·各性状两个极端池间的标记多态性 | 第40-43页 |
4 qGW1 的验证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43-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qGW1 供体植株的选择及回交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43页 |
·遗传背景恢复率的计算 | 第43-45页 |
·GW1-BC2F1群体的田间试验 | 第45页 |
·GW1-BC2F1 群体目标区段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45页 |
·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 | 第45-46页 |
·QTL 定位方法及效应分析 | 第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GW1-BC2F1群体的表现型分析 | 第46-47页 |
·GW1-BC2F1群体各分子标记基因型分析 | 第47页 |
·qGW1 目标区段的遗传图谱 | 第47-48页 |
·qGW1 的验证结果及目标区段上与其他性状相关的 QTL 的检测 | 第48-49页 |
·含 qGW1 目标植株的选择回交 | 第49-50页 |
5 qGW5 的验证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50-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qGW5 供体的选择及回交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50页 |
·遗传背景恢复率的计算 | 第50-52页 |
·GW5-BC2F1群体的田间试验 | 第52页 |
·GW5-BC2F1群体目标区段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52页 |
·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 | 第52-53页 |
·QTL 定位方法及效应分析 | 第53页 |
·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GW5-BC2F1群体的表现型分析 | 第53-54页 |
·GW5-BC2F1群体分子标记基因型分析 | 第54页 |
·qGW5 目标区段的遗传图谱 | 第54页 |
·qGW5 的验证结果及目标区段上与其他性状相关的 QTL 的检测 | 第54-56页 |
·含 qGW5 目标植株的选择回交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7-62页 |
·F2群体利用 BSA 法初步定位 QTL 的可靠性 | 第57-58页 |
·BC2F1分离群体定位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58-59页 |
·QTL 的环境稳定性 | 第59页 |
·QTL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MAS 的有效性 | 第59-60页 |
·背景选择标记数的确定 | 第60-61页 |
·本研究验证 QTL 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英文摘要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