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论 | 第7-14页 |
第一章 基金会公信力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阐释 | 第14-27页 |
一、基金会的涵义、特征及其功能 | 第14-17页 |
1、基金会的涵义 | 第14-15页 |
2、基金会的特征 | 第15-16页 |
3、基金会的功能 | 第16-17页 |
二、基金会公信力的涵义及其表现 | 第17-18页 |
1、基金会公信力的涵义 | 第17页 |
2、基金会公信力的表现 | 第17-18页 |
三、基金会公信力的价值 | 第18-20页 |
1、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 | 第18-19页 |
2、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四、基金会公信力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20-27页 |
1、信用和信任理论 | 第20-21页 |
2、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1-23页 |
3、组织外形化理论 | 第23-24页 |
4、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我国基金会的发展及其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 第27-34页 |
一、我国基金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27-28页 |
1、我国基金会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2、我国基金会发展的现状 | 第28页 |
二、我国基金会公信力缺乏的表现 | 第28-34页 |
1、我国基金会缺乏独立性 | 第29页 |
2、我国基金会组织效率低下 | 第29-31页 |
3、我国基金会及部分成员有弄虚作假和腐败现象 | 第31-32页 |
4、公众参与程度低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基金会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一、政府的严格控制 | 第34-35页 |
1、政府过多的干预 | 第34页 |
2、政府的支持不够 | 第34-35页 |
二、我国基金会内部自律机制不完善 | 第35-38页 |
1、缺乏明确的社会宗旨 | 第35-36页 |
2、信息公开不到位 | 第36页 |
3、财务制度缺乏公开和透明 | 第36-37页 |
4、评估体系不合理 | 第37-38页 |
三、我国基金会外部监督不完善 | 第38-39页 |
1、政府对基金会监督不够 | 第38页 |
2、媒体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38-39页 |
3、捐赠者和受助对象无力监督 | 第39页 |
四、我国基金会的发展环境欠佳 | 第39-41页 |
1、公众的认识有限 | 第39页 |
2、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国外基金会及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41-46页 |
一、国外基金会及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 | 第41-43页 |
1、美国基金会公信力建设 | 第41-42页 |
2、日本基金会公信力建设 | 第42页 |
3、印度基金会公信力建设 | 第42-43页 |
4、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 | 第43页 |
二、国外基金会及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43-46页 |
1、政府的监管 | 第43-44页 |
2、基金会内部的自律 | 第44页 |
3、第三方组织的管理与评估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我国基金会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 第46-55页 |
一、政府加强对基金会的扶持 | 第46-48页 |
1、给予基金会足够的信任 | 第46-47页 |
2、提高对基金会的支持力度 | 第47-48页 |
二、健全基金会内部自律机制 | 第48-50页 |
1、设立明确的组织宗旨和使命 | 第48-49页 |
2、进行信息公开 | 第49页 |
3、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 | 第49-50页 |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 第50页 |
三、完善基金会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50-53页 |
1、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 第50-51页 |
2、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 第51-52页 |
3、提高捐赠者和受助对象监督能力 | 第52页 |
4、成立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进行评估 | 第52-53页 |
四、营造良好的基金会发展环境 | 第53-55页 |
1、提高公众对基金会的认识 | 第53-54页 |
2、构建诚信社会,信用体系保障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