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17页
 一、 选题目的第10页
 二、 选题意义第10-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0-11页
  (二) 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 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一) 经典作家的论述第12页
  (二) 相关著作中的论述第12-14页
  (三) 学术论文中的观点第14-15页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 研究思路第15-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页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16-17页
  (一) 研究重点、难点第16页
  (二)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一章 中华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7-29页
 一、 民族精神的涵义第17-19页
  (一) 民族精神的基本概念第17-18页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18-19页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第19-26页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第19-22页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第22-23页
  (三)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第23-24页
  (四) 中华民族精神的层次结构第24-26页
 三、 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第26-29页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功能第26页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功能第26-27页
  (三) 中华民族精神的导向功能第27页
  (四) 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功能第27-28页
  (五) 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功能第28-29页
第二章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第29-39页
 一、 抗战前中华民族的不良精神状态第29-33页
  (一) 四分五裂第29-30页
  (二) 崇洋媚外第30-31页
  (三) 逆来顺受第31-32页
  (四) 派系林立第32-33页
 二、 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第33-36页
  (一) 民族意识的激发第33-34页
  (二) 民族精神的觉醒第34-35页
  (三) 团结精神的强化第35-36页
 三、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第36-39页
  (一) 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强信念第36-37页
  (二) 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的发展第37-38页
  (三) 民族利益高于党派和阶级利益第38-39页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作用第39-57页
 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形态第39-46页
  (一) 团结御侮第39-40页
  (二) 爱好和平第40-41页
  (三) 勤劳勇敢第41-43页
  (四) 英勇不屈第43页
  (五) 不畏强暴第43-44页
  (六) 勇于牺牲第44-45页
  (七) 国际主义精神第45-46页
 二、 爱国主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第46-54页
  (一)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第46-49页
  (二) 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第49-53页
  (三) 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价值体现第53-54页
 三、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作用第54-57页
  (一) 实现了全民族的高度团结和统一第54页
  (二) 坚持抗击日本法西斯八年之久第54-55页
  (三) 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第55-56页
  (四)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第56-57页
第四章 抗战精神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第57-66页
 一、 现代化建设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第57-58页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58页
  (二) 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要求第58页
 二、 弘扬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第58-60页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第59页
  (二) 承接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59-60页
 三、 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第60-64页
  (一) 改革创新第60-61页
  (二) 解放思想第61页
  (三) 实事求是第61-62页
  (四) 与时俱进第62-63页
  (五) 维护统一第63-64页
 四、 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第64-66页
  (一) 加强思想教育,提升民族精神第64页
  (二) 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第64-66页
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后记第71-72页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洪武时期直诉制度研究
下一篇:建国初期甘肃毒品危害与禁毒研究(195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