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30页 |
·寄生植物危害及其防除策略 | 第11-13页 |
·寄生植物的类型 | 第11-12页 |
·寄生植物的危害 | 第12页 |
·寄生性杂草的防除策略 | 第12-13页 |
·寄生植物寄生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寄生植物种子萌发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寄生植物吸器诱导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寄生植物与其寄主识别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向日葵列当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向日葵列当形态特征 | 第18页 |
·向日葵列当的特殊生活史 | 第18页 |
·向日葵列当生物学特性 | 第18-20页 |
·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信号物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 | 第21-22页 |
·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 第22-25页 |
·根系分泌物的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0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供试植物 | 第30页 |
·供试培养基质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7页 |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方法 | 第32-33页 |
·根系分泌物的提取方法 | 第33页 |
·根系分泌物的分离方法 | 第33-34页 |
·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生测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根系分泌物的鉴定方法 | 第35-36页 |
·萌发刺激物的验证 | 第3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根系分泌物收集方法的筛选 | 第37页 |
·不同时期向日葵根系分泌物组分 | 第37-41页 |
·幼苗期向日葵根系分泌物组分 | 第37-39页 |
·现蕾期向日葵根系分泌物组分 | 第39-41页 |
·不同时期向日葵根系分泌物组分比较 | 第41页 |
·向日葵根系分泌物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1-42页 |
·根系分泌物分离组分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45页 |
·根系分泌物一级分离组分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44页 |
·根系分泌物二级分离组分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4-45页 |
·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刺激物的GC/MS鉴定 | 第45-46页 |
·20%正己烷+80%氯仿洗脱组分(B_(3-4))中的化合物 | 第45-46页 |
·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刺激物的确定 | 第46页 |
·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刺激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 | 第46-49页 |
·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刺激物的结构 | 第46-48页 |
·去氢木香内酯的生物活性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3页 |
·向日葵列当在向日葵幼苗期不萌发的原因分析 | 第49-50页 |
·根系分泌物中未检出吸器诱导物的原因分析 | 第50页 |
·关于向日葵根系分泌物收集方法的探讨 | 第50-51页 |
·关于向日葵列当寄生机理研究在其防除中的应用探讨 | 第51-53页 |
·关于“自杀性萌发”的探讨 | 第51页 |
·关于开发“诱杀作物”的探讨 | 第51-52页 |
·以萌发刺激物为模板开发新型除草剂的前景分析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不同时期向日葵根系分泌物组分基本相同 | 第53页 |
·不同时期向日葵根系分泌物均可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 | 第53页 |
·去氢木香内醋可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的萌发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