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神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模拟与评价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9-1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 ·研究内容、资料来源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资料来源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榆神矿区三期总规划分析 | 第16-30页 |
| ·规划方案概述 | 第16-26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6页 |
| ·井田划分 | 第16页 |
| ·矿井建设顺序 | 第16-20页 |
| ·煤炭洗选 | 第20页 |
| ·矿区供水规划 | 第20-21页 |
| ·矿区供热规划 | 第21-22页 |
| ·矿区开发地面设施总平面布置规划 | 第22-25页 |
| ·矿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25-26页 |
| ·矿区环境现状 | 第26-27页 |
| ·自然环境特点 | 第26页 |
| ·社会经济特点 | 第26页 |
| ·矿区环境质量现状 | 第26-27页 |
| ·环境保护规划 | 第27-28页 |
| ·矿区开发对环境与生态影响 | 第27页 |
| ·矿区规划环境目标 | 第27-28页 |
| ·环境保护工程方案 | 第28页 |
| ·规划方案实施的制约因素 | 第28-30页 |
| 3 榆神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45页 |
|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30-31页 |
| ·榆神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6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1-32页 |
| ·已有指标体系的分析 | 第32-34页 |
| ·榆神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4-36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43页 |
|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6-38页 |
| ·指标权重的结果表述 | 第38-43页 |
| ·可持续度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43-45页 |
|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3-44页 |
| ·可持续度的评价模型及判别标准 | 第44-45页 |
| 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动态模拟 | 第45-76页 |
|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45-49页 |
| ·系统动力学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45-46页 |
|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步骤 | 第46-47页 |
| ·系统动力学模拟软件 | 第47-49页 |
| ·矿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62页 |
| ·系统范围的界定及辨识 | 第49-50页 |
| ·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 ·模型变量的说明 | 第52-54页 |
| ·榆神矿区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4-56页 |
| ·主要因果树分析 | 第56-59页 |
| ·模型中主要方程 | 第59-60页 |
| ·模型的调控及检验 | 第60-62页 |
| ·方案设计及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70页 |
| ·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 ·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68-70页 |
| ·矿区可持续能力的评价 | 第70-76页 |
| ·仿真数据的标准化 | 第70-73页 |
|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结果 | 第73-7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