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总体思路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 第23-32页 |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现状 | 第23-27页 |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取得的成绩 | 第23-24页 |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经验及启示 | 第27-31页 |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经验借鉴 | 第27-29页 |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运营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过程及机制分析 | 第32-50页 |
·科技成果的含义及类型 | 第32-36页 |
·科技成果的含义 | 第32-33页 |
·科技成果的类型 | 第33-34页 |
·高校科技成果的特征 | 第34-36页 |
·科技成果运营的概念及内涵 | 第36-38页 |
·科技成果运营的概念 | 第36-37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内涵 | 第37-38页 |
·高校科技成果的运营过程 | 第38-43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过程的阶段划分 | 第38-42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过程的阶段任务 | 第42-43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机制分析 | 第43-48页 |
·动力机制 | 第44-46页 |
·供求机制 | 第46页 |
·投入机制 | 第46-47页 |
·利益分配机制 | 第47-48页 |
·扩散机制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类型分析 | 第50-63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内涵界定 | 第50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主体间的博弈行为 | 第50-54页 |
·成果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博弈行为 | 第51-52页 |
·政府与成果供给方之间的博弈行为 | 第52-53页 |
·政府与成果需求方之间的博弈行为 | 第53-54页 |
·中介组织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 | 第54页 |
·基于主体博弈的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类型 | 第54-62页 |
·高校自办、合办企业模式 | 第54-55页 |
·官产学研结合模式 | 第55-57页 |
·建立管理服务机构模式 | 第57-58页 |
·技术转移模式 | 第58-59页 |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模式 | 第59-60页 |
·大学科技园模式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选择 | 第63-99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63-80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主体因素 | 第63-67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驱动因素 | 第67-69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风险因素 | 第69-74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障碍因素 | 第74-80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模式选择的途径 | 第80-95页 |
·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80页 |
·模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80-95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模式匹配及选择 | 第95-98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模式匹配原理 | 第95-96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模式匹配步骤 | 第96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模式选择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绩效评价 | 第99-119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绩效评价的目的 | 第99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9-10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99-100页 |
·预选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0-104页 |
·基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关键指标识别 | 第104-109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绩效评价标准设定 | 第109页 |
·评价指标标准设定 | 第109页 |
·评价结果等级设定 | 第109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绩效评价模型 | 第109-113页 |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第109页 |
·二级指标格栅获取法和模糊 Borda 数法赋权 | 第109-112页 |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2页 |
·计算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 | 第112-113页 |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法 | 第113页 |
·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绩效评价实证 | 第113-117页 |
·评价样本的选择 | 第113页 |
·指标数据的获取 | 第113-11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4-116页 |
·综合评价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7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保障体系研究 | 第119-132页 |
·组织体系 | 第119-123页 |
·建立科研、开发、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 | 第119-120页 |
·重视中试基地建设,消除成果运营的瓶颈障碍 | 第120-121页 |
·建立系统的科技成果运营技术市场 | 第121-122页 |
·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 | 第122页 |
·建立成果专业服务体系,提高科技中介的服务水平 | 第122-123页 |
·制度体系 | 第123-127页 |
·加强政府支持的力度 | 第123-124页 |
·国家应从战略角度合理布局,平衡科研创新发展 | 第124-125页 |
·建立协调的宏观管理机制,避免重复建设 | 第125页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可操作性 | 第125-126页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第126-127页 |
·投融资体系 | 第127-129页 |
·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投资体系 | 第127-128页 |
·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开辟稳定的融资渠道 | 第128-129页 |
·人才体系 | 第129-131页 |
·培养建立科技成果运营的专职队伍 | 第129-130页 |
·完善科技成果运营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130页 |
·积极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交流 | 第130-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个人简历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