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重组日本七鳃鳗rLj-RGD3与其五种突变体蛋白抗血管新生活性的比较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2页
   ·血管新生生长因子/调节因子第11-13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受体(VEGF/VEGFR)家族第11页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 Ang)及Tie-receptors第11页
     ·神经粘连因子(Neuropilins, NP)第11-12页
     ·硫酸肝素糖蛋白(HSPG)第12页
     ·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第12页
     ·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 PDGF)第12-13页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第13页
     ·Ephrins 和Ephs第13页
   ·肿瘤血管新生与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剂第13-19页
     ·肿瘤血管新生第13-14页
     ·肿瘤血管的特点第14-15页
     ·基底膜来源的血管新生抑制剂第15-17页
     ·富含组氨酸结构域蛋白与血管新生抑制第17-19页
   ·细胞迁移的信号传导第19-22页
     ·整合素(Integrins)第19-20页
     ·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第20-21页
     ·桩蛋白(Paxillin)第21页
     ·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第21-22页
第二章 野生型Lj-RGD3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2-27页
   ·数据库与软件第22页
   ·方法第22页
     ·一级结构分析第22页
     ·二级结构预测第22页
     ·同源序列比对第22页
   ·结果第22-26页
     ·野生型Lj-RGD3 一级结构分析第22-23页
     ·野生型Lj-RGD3 信号肽分析及其二级结构第23-24页
     ·野生型Lj-RGD3 同源性比对结果第24-26页
   ·结论第26-27页
第三章 野生型rLj-RGD3 及其突变体rLj-113、rLj-114、rLj-115、rLj-116 的基因合成与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第27-39页
   ·材料、试剂第27页
   ·方法第27-31页
     ·合成目的基因片段第27页
     ·目的基因质粒的提取第27-28页
     ·琼脂糖凝胶电泳[74]第28页
     ·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 表达菌中[74]第28-29页
     ·对突变体菌进行不同时间和温度梯度的IPTG 诱导第29页
     ·五种突变体蛋白的表达及提纯第29-30页
     ·Tricine-SDS PAGE[75]电泳第30-31页
     ·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 法对纯化的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第31页
   ·结果第31-38页
     ·野生型 Lj-RGD3 的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突变体 Lj-112、Lj-113、Lj-114、Lj-115 以及 Lj-116 的 cDNA 序列合成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第31-34页
     ·目的基因质粒的提取及表达菌的转化第34页
     ·对Lj-RGD3 及其突变体表达菌进行不同时间和温度梯度的IPTG 诱导表达第34-37页
     ·基因重组蛋白 rLj-RGD3、rLj-112、rLj-113、rLj-114、rLj-115 以及 rLj-116 的纯化及鉴定第37页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37-38页
   ·讨论第38页
   ·结论第38-39页
第四章 野生型 rLj-RGD3 及其突变体 rLj-112 、rLj-113、rLj-114、 rLj-115、 rLj-116 抗血管新生的活性及部分机制的研究第39-52页
   ·材料、试剂第39页
   ·方法第39-43页
     ·细胞培养第39页
     ·细胞增殖实验第39-40页
     ·人整合素酶联免疫分析第40-41页
     ·ECV304 细胞的迁移实验第41页
     ·ECV304 细胞的浸润实验第41-42页
     ·rLj-RGD3 及其五种突变体蛋白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第42-43页
   ·结果第43-50页
     ·对bFGF 诱导的ECV304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第43-45页
     ·对bFGF 诱导的鸡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第45-46页
     ·ECV304 细胞的迁移实验第46-48页
     ·ECV304 细胞的浸润实验第48页
     ·ELISA 法测定野生型 rLj-RGD3 及突变体 rLj-112、rLj-113、rLj-114、rLj-115、 rLj-116 对整合素连接激酶(ILK-1)表达的影响第48-50页
   ·讨论第50-52页
5 结论第52-53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53页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1-62页
附录第62-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刚体动力学模型对多肽折叠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一篇:中国林蛙皮肤活性多肽基因表达的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