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7页 |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3页 |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变形工艺的研究 | 第13-17页 |
·SBR工艺常见类型 | 第17页 |
·日本新活性污泥法 | 第17-21页 |
·活性污泥处理废水的实质 | 第17-18页 |
·构成活性污泥的细菌和微生物 | 第18-19页 |
·基本流程 | 第19-20页 |
·Bacillus属细菌的特性 | 第20-21页 |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rDNA序列同源性油田微生物鉴定及其种群组成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页 |
·PCR扩增技术的应用 | 第22-23页 |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的应用 | 第23页 |
·DNA指纹图谱技术 | 第23-24页 |
·T-RFLP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第24-26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反应器装置的构建 | 第27-33页 |
·反应系统流程图 | 第27-28页 |
·污泥来源 | 第28页 |
·培养及运行程序 | 第28-30页 |
·反应装置图 | 第30-33页 |
·实验所需仪器及照片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MLSS、 MLVSS的测定(玻璃纤维滤过法) | 第33-34页 |
·污泥转换率 | 第34页 |
·污泥的元素分析 | 第34页 |
·有机碳化合物(燃烧红外法) | 第34页 |
·污泥沉降性 | 第34-35页 |
·T-RFLP的试验操作和种群分析 | 第35-36页 |
·DNA 的提取 | 第35页 |
·细菌16S rDNA 片段的PCR 扩增和纯化 | 第35页 |
·T-RFL P 试验 | 第35-36页 |
第3章 新活性污泥法人工配水矿质元素强化处理效能研究 | 第36-49页 |
·反应系统影响因素 | 第36-40页 |
·营养物质 | 第36-39页 |
·水温 | 第39-40页 |
·pH值 | 第40页 |
·系统控制指标 | 第40-47页 |
·表示活性污泥浓度的指标(MLSS和MLVSS) | 第40-42页 |
·污泥转换率 | 第42-43页 |
·污泥成分分析 | 第43页 |
·污泥的BOD容积负荷 | 第43-44页 |
·污泥沉降性 | 第44-45页 |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新活性污泥法不同污泥强化处理效能研究 | 第49-59页 |
·TOC的测定结果 | 第49-52页 |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 第52-55页 |
·新活性污泥优势种群及组成分析 | 第55-57页 |
·新活性污泥的优势种群分析 | 第55-57页 |
·污泥强化过程的群落变化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