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转折的年代——玛丽·道格拉斯所处的历史、社会、学术背景 | 第22-30页 |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二战后人类学的典范转换——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 第24-27页 |
一、 研究对象的转换 | 第24页 |
二、 研究内容的变迁 | 第24-25页 |
三、 研究方法的更新 | 第25-27页 |
第三节 二战前后社会人类学的发展概况 | 第27-30页 |
第三章 “荒谬”背后的秩序——打开宗教禁忌的意义之门 | 第30-48页 |
第一节 对分类的重视 | 第30-35页 |
一、 涂尔干和莫斯等的影响 | 第30-32页 |
二、 天主教传统对玛丽·道格拉斯的思想影响 | 第32-33页 |
三、 玛丽·道格拉斯的分类观念 | 第33-35页 |
第二节 禁忌:分类不明确 | 第35-41页 |
一、 对《利未记》的分析 | 第35页 |
二、 仪式性的不洁 | 第35-38页 |
三、 禁忌的相对性与结构性 | 第38-39页 |
四、 研究背后的动机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禁忌:对无序的规诫 | 第41-45页 |
一、 禁忌:对无序事物的规定 | 第41-43页 |
二、 禁忌:既具有力量又危险 | 第43-45页 |
三、 禁忌的意义:使无序看起来有序 | 第45页 |
第四节 遗留的问题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超越宗教研究:玛丽·道格拉斯的“格/群”文化理论 | 第48-79页 |
第一节 “格/群”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8-63页 |
一、 对遗留问题的探讨:从重申仪式重要性入手 | 第48-50页 |
二、 伯恩斯坦结构语言学的启发 | 第50-55页 |
三、 “格”、“群”向度的内涵及四种社会类型的划分 | 第55-63页 |
第二节 “格/群”文化理论的检验 | 第63-70页 |
第三节 对“格/群”文化理论的质疑 | 第70-76页 |
一、 对“格”、“群”向度的质疑 | 第70-72页 |
二、 对文化类型的质疑 | 第72-74页 |
三、 对其适用范围的讨论 | 第74-76页 |
第四节 “格/群”文化理论之我见 | 第76-79页 |
一、 关于“格”与“群” | 第76页 |
二、 关于文化类型 | 第76-77页 |
三、 关于其适用范围 | 第77-78页 |
四、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格/群”文化理论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启示 | 第79-96页 |
第一节 对传统宗教类型划分的回顾 | 第79-81页 |
第二节 以“格/群”文化理论划分中国宗教类型 | 第81-91页 |
一、 强群弱格宗教类型 | 第82-86页 |
二、 强群强格宗教类型 | 第86页 |
三、 弱群弱格宗教类型 | 第86-87页 |
四、 弱群强格宗教类型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对四种宗教类型的比较分析 | 第91-9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6-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9页 |
附录 | 第119-146页 |
1、玛丽·道格拉斯生平简表 | 第119-121页 |
2、玛丽·道格拉斯著作年表 | 第121-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