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绪论 | 第14-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2 土地复垦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 ·土地复垦潜力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土地复垦 | 第22页 |
| ·土地复垦潜力 | 第22-23页 |
| ·土地复垦潜力补充调查 | 第23页 |
| ·区域土地复垦潜力评价 | 第23页 |
|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3-24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4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4-25页 |
| ·土地报酬规律理论 | 第25页 |
| ·区位理论 | 第25-27页 |
| 3 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 | 第27-32页 |
| ·损毁土地的类型 | 第27页 |
| ·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 | 第27-30页 |
| ·极限条件法 | 第27-28页 |
| ·指数和法 | 第28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8-29页 |
|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29-30页 |
| ·损毁土地复垦效益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0页 |
| ·特尔菲法 | 第30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0-31页 |
| ·对比法 | 第31页 |
| ·成功度评价 | 第31页 |
| ·逻辑框架法 | 第31页 |
| ·综合评价法 | 第31-32页 |
| 4 研究区概况 | 第32-40页 |
| ·自然条件 | 第32-34页 |
|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 ·气候 | 第32-33页 |
| ·水文 | 第33页 |
| ·土壤 | 第33页 |
| ·资源 | 第33-34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4-36页 |
| ·人口 | 第34页 |
| ·农业 | 第34页 |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34-35页 |
| ·交通运输 | 第35页 |
| ·城市建设 | 第35-36页 |
| ·环境保护 | 第36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6-40页 |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36-37页 |
| ·独立工矿用地利用现状 | 第37页 |
| ·交通运输用地开发利用现状 | 第37-38页 |
| ·水利设施用地开发利用现状 | 第38-39页 |
| ·江西省自然灾害概况 | 第39-40页 |
| 5 江西省土地损毁情况调查分析 | 第40-49页 |
| ·土地损毁主要来源 | 第40-41页 |
| ·损毁土地与复垦土地现状 | 第41-43页 |
| ·2011-2020年损毁土地预测分析 | 第43-49页 |
| ·矿山新增损毁地预测分析 | 第43-44页 |
| ·独立工矿新增损毁地预测分析 | 第44-45页 |
| ·交通运输新增损毁地预测分析 | 第45页 |
| ·水利设施新增损毁地预测分析 | 第45-46页 |
| ·自然灾害新增损毁地预测分析 | 第46-49页 |
| 6 江西省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研究 | 第49-62页 |
|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内涵与原则 | 第49-50页 |
| ·评价内涵 | 第49页 |
| ·评价原则 | 第49-50页 |
| ·损毁土地复垦潜力适宜性评价过程 | 第50-54页 |
| ·土地利用方向的确定 | 第50页 |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50页 |
| ·评价因子的选择与等级标准的确定 | 第50-53页 |
|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3页 |
| ·评价因子权重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3-54页 |
| ·损毁土地复垦潜力适宜性评价 | 第54-56页 |
| ·矿山损毁地适宜性评价 | 第54页 |
| ·独立工矿损毁地适宜性评价 | 第54-55页 |
| ·交通运输损毁地适宜性评价 | 第55页 |
| ·水利设施损毁地适宜性评价 | 第55页 |
| ·自然灾害损毁地适宜性评价 | 第55-56页 |
| ·土地复垦潜力分布 | 第56-62页 |
|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分析 | 第56-58页 |
| ·划分土地复垦潜力等级 | 第58-61页 |
| ·土地复垦潜力的地理空间分布 | 第61-62页 |
| 7 江西省土地复垦安排的建议 | 第62-67页 |
| ·土地复垦目标的建议 | 第62页 |
| ·土地复垦时序安排 | 第62-65页 |
| ·土地复垦重大工程 | 第65-67页 |
| ·赣南稀土矿集中区土地复垦治理工程 | 第65-66页 |
| ·景德镇瓷土矿区土地复垦工程 | 第66-67页 |
| 8 江西省土地复垦资金与效益分析 | 第67-78页 |
| ·土地复垦资金来源与投入分析 | 第67-70页 |
| ·土地复垦资金来源 | 第67-68页 |
| ·土地复垦资金投入分析 | 第68-70页 |
| ·土地复垦效益评价 | 第70-78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70-7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73-74页 |
| ·评价方法 | 第74页 |
| ·损毁土地复垦效益评价结果 | 第74-78页 |
| 9 结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附录 | 第82-86页 |
| 附录1 江西省各县市各类损毁地调查情况汇总表 | 第82-84页 |
| 附录2 江西省矿山损毁地复垦潜力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