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牡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53页 |
特应性皮炎西医研究概况 | 第17-35页 |
1 概述 | 第17页 |
2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18页 |
3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4页 |
·病因 | 第19-20页 |
·遗传因素 | 第19页 |
·变态反应原 | 第19-20页 |
·感染因素 | 第20页 |
·发病机制 | 第20-24页 |
·变态反应性发病机制 | 第20-22页 |
·非变态反应性发病机制 | 第22-24页 |
5 临床表现和临床分类 | 第24-25页 |
6 治疗与预防 | 第25-31页 |
·一般治疗原则 | 第25-26页 |
·外用疗法 | 第26-28页 |
·保湿剂疗法 | 第26页 |
·湿包裹疗法 | 第26页 |
·焦油制剂疗法 | 第26-27页 |
·皮质类固醇疗法 | 第27页 |
·局部免疫调节剂疗法 | 第27页 |
·光疗法 | 第27-28页 |
·系统治疗 | 第28-31页 |
·抗组胺药物 | 第28页 |
·卡介菌多糖核酸 | 第28-29页 |
·环孢素A | 第29页 |
·丙型干扰素 | 第29-30页 |
·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特应性皮炎中医研究概况 | 第35-43页 |
1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 | 第35-37页 |
·古代文献中病因病机的阐释 | 第35-36页 |
·现代文献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6-37页 |
2 特应性皮炎的辨证分型 | 第37-38页 |
3 特应性皮炎的辨证分型治疗 | 第38-39页 |
4 特应性皮炎的辨证分期治疗 | 第39页 |
5 特应性皮炎的主方随证加减治疗 | 第39-40页 |
6 特应性皮炎的外治法 | 第40-41页 |
7 特应性皮炎的针灸治疗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龙骨牡蛎研究概况 | 第43-53页 |
1 龙骨研究概况 | 第43-46页 |
·龙骨性状和产地 | 第43页 |
·龙骨性味归经和主治 | 第43页 |
·龙骨的临床应用 | 第43-44页 |
·用法用量 | 第44-45页 |
·古籍记载 | 第45页 |
·药理学研究 | 第45-46页 |
2 牡蛎研究概况 | 第46-48页 |
·牡蛎性状和产地 | 第46页 |
·牡蛎性味归经和主治 | 第46页 |
·牡蛎的临床应用 | 第46-47页 |
·用法用量 | 第47页 |
·古籍记载 | 第47页 |
·药理学研究 | 第47-48页 |
3 龙骨牡蛎配伍应用研究 | 第48-52页 |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龙骨、牡蛎的配伍应用 | 第48-49页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龙骨、牡蛎的配伍应用 | 第49-50页 |
·现代医家研究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第53-81页 |
前言 | 第53-5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4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54-61页 |
·一般资料 | 第54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54-56页 |
·诊断标准 | 第54-55页 |
·纳入标准 | 第55页 |
·排除标准 | 第55页 |
·剔除标准 | 第55页 |
·随机分组 | 第55-56页 |
·治疗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组治疗方法 | 第56页 |
·对照组治疗方法 | 第56-57页 |
·疗效评估 | 第57-58页 |
·皮肤症状评分 | 第57页 |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57-58页 |
·生活质量评价 | 第58页 |
·用药成本-效果分析 | 第58页 |
·复发情况的生存曲线分析 | 第58页 |
·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58页 |
·统计原则及方法 | 第58-5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59-60页 |
·研究流程图 | 第60-61页 |
3 结果 | 第61-71页 |
·基线比较 | 第61-63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 第61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 第61-62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前症状比较 | 第62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前SCORAD分值比较 | 第62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62-63页 |
·数据分析 | 第63-71页 |
·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 第63-66页 |
·综合疗效比较 | 第66页 |
·生活质量评价 | 第66-67页 |
·两组用药成本-效果分析 | 第67-68页 |
·复发情况 | 第68-70页 |
·两组安全性检测及评价结果 | 第70-71页 |
4 讨论 | 第71-79页 |
·特应性皮炎的中西医认识 | 第71页 |
·西医认识 | 第71页 |
·中医认识 | 第71页 |
·导师经验 | 第71-72页 |
·“龙牡汤”方组成及方解 | 第72-74页 |
·龙牡汤药物分析 | 第74-76页 |
·古籍记载 | 第74-75页 |
·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75-76页 |
·数据分析 | 第76-77页 |
·作用机制探讨 | 第77-78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78页 |
·用药成本-效果分析 | 第78-79页 |
·创新点 | 第79页 |
·提出“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 | 第79页 |
·提出特应性皮炎的复发标准,并应用于本试验 | 第79页 |
·首次对特应性皮炎的复发进行生存曲线分析 | 第79页 |
5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附表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88页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第88-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