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公告送达方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公告送达的一般理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公告送达的涵义和特征 | 第9-15页 |
一、 公告送达的涵义解读 | 第9页 |
二、 公告送达的特征 | 第9-11页 |
三、 公告送达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1-15页 |
第二节 公告送达的立法原因、目的及利弊分析 | 第15-17页 |
一、 公告送达的立法原因 | 第15-16页 |
二、 公告送达的立法目的 | 第16页 |
三、 公告送达的制度性缺陷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公告送达的立法价值 | 第17-20页 |
一、 保障当事人知情权 | 第17-18页 |
二、 维护民事诉讼对审制原则 | 第18页 |
三、 促进诉讼主体之间的诉讼沟通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告送达的现状透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公告送达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20-23页 |
一、 公告送达的现行规定 | 第20-22页 |
二、 公告送达的立法缺陷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公告送达的适用现状与问题 | 第23-28页 |
一、 公告送达的适用现状 | 第23-24页 |
二、 公告送达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第三节 公告送达的实践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一、 公告送达的实践效果 | 第28页 |
二、 制约公告送达实践效果的外在因素 | 第28-29页 |
三、 制约公告送达实践效果的内在因素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域外公告送达的立法考察及其借鉴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域外公告送达的立法例 | 第31-34页 |
一、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及地区公告送达立法现状 | 第31-33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域外公告送达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一、 公告送达的立法选择 | 第34-35页 |
二、 公告送达的适用情形和条件 | 第35-36页 |
三、 公告送达的主体 | 第36页 |
四、 公告送达的方式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域外公告送达的立法借鉴 | 第37-40页 |
一、 明确规定公告送达的适用情形及条件 | 第37页 |
二、 公告送达主体的多元化 | 第37-38页 |
三、 公告送达方式的多样性 | 第38页 |
四、 合理定位公告送达与缺席判决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告送达的立法完善 | 第40-52页 |
第一节 公告送达的适用原则 | 第40-41页 |
一、 审慎适用原则 | 第40页 |
二、 诉讼信息有效传递原则 | 第40-41页 |
三、 当事人参与原则 | 第41页 |
第二节 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及其证明 | 第41-44页 |
一、 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 | 第41-42页 |
二、 对“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情形的证明 | 第42-43页 |
三、 对“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情形的证明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公告送达的适用程序 | 第44-48页 |
一、 公告送达的审查程序 | 第44-45页 |
二、 对公告送达的裁定 | 第45-46页 |
三、 公告的方式、时间和内容 | 第46-48页 |
第四节 公告送达的程序救济 | 第48-52页 |
一、 受送达人在宣判前出现的程序救济 | 第48-49页 |
二、 受送达人在宣判后出现的程序救济 | 第49-50页 |
三、 对公告送达裁定的异议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