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循环经济实践的局限性 | 第15-18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具备了基础条件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22-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与逻辑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本文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9-44页 |
·企业成长理论的演进 | 第29-34页 |
·国外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探讨 | 第29-32页 |
·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探索 | 第32-33页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3-34页 |
·生态产业链与企业网络 | 第34-39页 |
·生态产业链与企业成长 | 第34-35页 |
·生态产业链形成及其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 | 第35-36页 |
·企业网络与企业成长 | 第36-39页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9页 |
·动态能力及企业战略转型 | 第39-42页 |
·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 第39-41页 |
·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 第41-42页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2页 |
·文献评述及本研究欲回答的问题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理论框架 | 第44-70页 |
·生态网络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基础 | 第45-55页 |
·资源型企业的生态网络的构成 | 第45-48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之间的活动及其特征 | 第48-53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内在机理 | 第53-55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 | 第55-61页 |
·企业能力的内涵和演进 | 第55-56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实质 | 第56-59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成长 | 第59-61页 |
·绿色转型成长的重要体现是承担社会责任 | 第61-70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61-64页 |
·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及其维度 | 第64-67页 |
·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 第67-69页 |
·研究启示 | 第69-70页 |
第四章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 | 第70-103页 |
·资源型产业链纵向企业竞争平衡研究 | 第70-81页 |
·模型建立及平衡态讨论 | 第72-75页 |
·数值模拟与讨论 | 第75-79页 |
·案例研究 | 第79-80页 |
·研究启示 | 第80-81页 |
·基于演化博弈的资源型企业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 | 第81-90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产业链的纵向演化博弈模型 | 第81-85页 |
·资源生态产业链形成的横向演化博弈模型 | 第85-88页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88-90页 |
·基于微分博弈的资源型上下游企业合作研究 | 第90-103页 |
·资源型企业上下游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 第91-97页 |
·合作博弈模型 | 第97-101页 |
·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概念模型及测度 | 第103-131页 |
·绿色转型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103-108页 |
·战略转型能力的维度 | 第103-104页 |
·网络动态能力的维度 | 第104-106页 |
·实施绿色发展对资源型企业的要求 | 第106-108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维度构成和分类 | 第108-111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维度构成 | 第108-109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维度的分类 | 第109-111页 |
·绿色转型能力各维度的内涵 | 第111-116页 |
·战略洞察能力的内涵 | 第111-112页 |
·网络协调能力的内涵 | 第112-114页 |
·管理控制能力的内涵 | 第114页 |
·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114-116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测度和量表 | 第116-117页 |
·统计分析 | 第117-131页 |
·数据收集 | 第118-119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19-121页 |
·信度检验 | 第121-123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23-131页 |
第六章 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关系 | 第131-176页 |
·资源型企业访谈 | 第131-135页 |
·访谈的对象 | 第132-133页 |
·访谈的内容 | 第133-135页 |
·绿色转型能力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作用机理的概念模型 | 第135-139页 |
·协同效应绩效的中介作用 | 第136-137页 |
·网络类型的调节作用 | 第137-138页 |
·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138-139页 |
·研究假设 | 第139-151页 |
·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 第139-142页 |
·绿色转型能力与网络协同效应绩效 | 第142-147页 |
·网络协同效应绩效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 第147-148页 |
·网络类型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 第148-151页 |
·实证检验 | 第151-170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156页 |
·基于结构方程的模型检验 | 第156-165页 |
·对调节作用的检验 | 第165-1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70-176页 |
·实证研究结果 | 第170-171页 |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171-176页 |
第七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 第176-188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生态管理的必要性 | 第176-177页 |
·企业生态管理的概念 | 第177-178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 第178-182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8-179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内涵及原则 | 第179-180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框架 | 第180-182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 | 第182-186页 |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概念模型 | 第182-183页 |
·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 | 第183-186页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186-188页 |
第八章 案例分析——以柴达木地区资源型企业为例 | 第188-205页 |
·案例研究方法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概况 | 第188-190页 |
·案例研究方法 | 第188-189页 |
·柴达木试验区概况 | 第189-190页 |
·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对资源型企业成长的约束 | 第190-196页 |
·生态足迹模型介绍 | 第190-191页 |
·青海省近年来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191-196页 |
·案例分析:德令哈纯碱化工工业园 | 第196-205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 | 第196-198页 |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刚性明显 | 第198页 |
·纯碱类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及成长绩效 | 第198-201页 |
·制约纯碱类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原因 | 第201-20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5-213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05-207页 |
·研究的理论贡献 | 第207-208页 |
·管理启示 | 第208-210页 |
·对政府管理资源型企业的启示 | 第208-209页 |
·对资源型企业的管理启示 | 第209-210页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210-213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10-211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8页 |
附录 | 第228-233页 |
致谢 | 第233-2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