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及参数优化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 ·大型客站发展概况 | 第10-15页 |
| ·高速铁路站场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论文主要特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高速铁路站场主要设计参数分析 | 第21-41页 |
| ·站场布局分析 | 第21-25页 |
| ·站场布置图型 | 第21-24页 |
| ·站场设备布局 | 第24-25页 |
| ·站场连接曲线参数 | 第25-29页 |
| ·岔后曲线半径 | 第25-27页 |
| ·缓和曲线 | 第27-28页 |
| ·插入段 | 第28-29页 |
| ·到发线 | 第29-33页 |
| ·到发线数量 | 第29-30页 |
| ·到发线长度 | 第30-33页 |
| ·站台设计参数 | 第33-39页 |
| ·站台长度 | 第33页 |
| ·站台宽度 | 第33-35页 |
| ·站台疏散模拟 | 第35-39页 |
| ·结论 | 第39-41页 |
| 第3章 高速铁路站场设计优化理论及案例分析 | 第41-53页 |
| ·运输组织基本理论 | 第41-46页 |
| ·车站技术设备 | 第41-42页 |
| ·旅客列车技术作业类型及作业时间 | 第42-46页 |
| ·技术作业仿真的内容和步骤 | 第46-48页 |
| ·高速站场设计技术作业仿真案例分析 | 第48-51页 |
| ·站场设计方案 | 第48-51页 |
| ·接发列车方案 | 第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第4章 高速铁路站场车线动力学仿真理论 | 第53-81页 |
| ·数学模型 | 第53-76页 |
| ·车辆模型 | 第53-62页 |
| ·线路模型 | 第62-64页 |
| ·轮轨关系 | 第64-68页 |
| ·岔轨关系 | 第68-76页 |
| ·求解方法 | 第76-78页 |
| ·模型验证 | 第78-79页 |
| ·评价指标 | 第79-80页 |
| ·运行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79页 |
| ·运行平稳性评价指标 | 第79-80页 |
| ·磨耗评价指标 | 第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高速铁路站场车线动力响应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81-114页 |
| ·侧向过岔速度对车线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1-84页 |
| ·尖轨密贴长度对车线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4-89页 |
| ·插入段长度对车线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9-101页 |
| ·同向曲线 | 第89-93页 |
| ·反向曲线 | 第93-97页 |
| ·统计分析 | 第97-101页 |
| ·缓和曲线长度对车线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101-112页 |
| ·同向曲线 | 第101-105页 |
| ·反向曲线 | 第105-109页 |
| ·统计分析 | 第109-112页 |
| ·结论 | 第112-11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 ·研究结论 | 第114-115页 |
| ·展望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23-12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