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自燃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预测研究 | 第11-15页 |
·煤自燃监测技术 | 第15-18页 |
·煤自燃预报判别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煤自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 第24-43页 |
·煤自然发火模拟实验测试 | 第24-35页 |
·实验条件 | 第25-27页 |
·实验装置 | 第27-34页 |
·同忻煤矿煤样自然发火实验测试条件与结果 | 第34-35页 |
·煤自燃特征温度与标志性气体产生规律分析 | 第35-38页 |
·煤自然发火升温过程分析 | 第35-36页 |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产生规律分析 | 第36-38页 |
·煤自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39页 |
·煤自然发火过程的关键参数分析 | 第39-42页 |
·耗氧速度 | 第39页 |
·放热强度 | 第39-41页 |
·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计算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矿井采空区煤自燃监测方法及技术研究 | 第43-69页 |
·煤自燃特征信息监测方法分析 | 第43-45页 |
·采空区无线自组网温度监测系统研究 | 第45-61页 |
·采空区无线自组网温度监测预警系统结构 | 第45-47页 |
·采空区温度场无线自组网监控系统功能 | 第47页 |
·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47-55页 |
·系统关键技术及组网模式 | 第55-57页 |
·系统可靠性 | 第57页 |
·性能试验测试 | 第57-61页 |
·采空区煤自燃特征信息监测点布置参数研究 | 第61-68页 |
·采空区气体监测点布置关键参数 | 第61-65页 |
·采空区温度监测点布置关键参数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煤自燃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研究 | 第69-90页 |
·煤自燃多源信息融合的方式 | 第69-70页 |
·煤自燃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机制研究 | 第70-71页 |
·多源信息融合的算法 | 第71-75页 |
·煤自燃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模型研究 | 第75-89页 |
·模糊聚类与模式识别煤自燃火灾预警模型 | 第75-80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自燃火灾预警模型 | 第80-84页 |
·代数算法神经网络煤自燃火灾预警模型 | 第84-88页 |
·三种预警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煤自燃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 第90-133页 |
·煤自燃多源信息融合预警软件开发 | 第90-109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90-92页 |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第92-93页 |
·预警软件的功能实现 | 第93-109页 |
·系统构成及通讯网络设计 | 第109-111页 |
·系统组成结构设计 | 第109-110页 |
·系统通讯网络设计 | 第110-111页 |
·煤自燃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系统在同忻矿的应用 | 第111-131页 |
·应用矿井概况 | 第111-112页 |
·系统安装布置方案 | 第112-115页 |
·系统安装与调试 | 第115-117页 |
·煤自燃多源信息融合监测预警系统试运行及结果分析 | 第117-131页 |
·系统应用分析 | 第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结论 | 第133-13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4页 |
·展望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附录 | 第14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