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组件化的软件系统开发 | 第15-22页 |
·组件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组件(Component)的定义 | 第15页 |
·组件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CBSE) | 第16-18页 |
·软件测试技术 | 第18-22页 |
·传统的软件测试技术回顾 | 第18-19页 |
·基于组件的软件测试概念 | 第19-20页 |
·组件单元测试技术 | 第20-21页 |
·组件集成测试技术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 | 第22-33页 |
·软件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软件可靠性评估技术 | 第23-24页 |
·传统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及其分类 | 第24-25页 |
·基于系统架构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 | 第25-33页 |
·组件化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 第25-26页 |
·基于状态的模型 | 第26-29页 |
·基于路径的模型 | 第29-30页 |
·累加模型 | 第30-31页 |
·基于操作剖面的模型 | 第31-32页 |
·模型的比较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用Petri 网描述组件化的软件系统 | 第33-42页 |
·Petri 网建模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基于Petri 网的原型组件系统 | 第33-35页 |
·Petri 网模型的一些性质 | 第35-36页 |
·组件化软件系统Petri 网建模的可行性 | 第36-38页 |
·Petri 网的分析方法 | 第38-42页 |
·Petri 网的可达状态标识图 | 第39-40页 |
·关联矩阵与状态方程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基于随机Petri 网的组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42-56页 |
·随机Petri 网(SPN)组件系统 | 第42-45页 |
·随机Petri 网的引入 | 第42-44页 |
·随机Petri 网(SPN)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随机Petri 网组件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45-51页 |
·系统可达状态的稳定概率 | 第45-47页 |
·系统可达状态的平均驻留时间 | 第47页 |
·系统可达状态的出现频率 | 第47-49页 |
·组件的调用频率和接口的调用频率 | 第49-50页 |
·组件间的转移概率 | 第50-51页 |
·基于随机Petri 网的系统整体可靠性分析 | 第51-56页 |
·基于运行状态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2-53页 |
·考虑接口调用次数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3-54页 |
·组件和接口的敏感度分析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广义随机Petri 网组件化软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6-70页 |
·广义随机网组件系统 | 第56-59页 |
·广义随机网(GSPN)的引入 | 第56-57页 |
·GSPN 组件系统的建模 | 第57-59页 |
·GSPN 组件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59-64页 |
·实存状态的稳定概率和平均驻留时间 | 第59-62页 |
·状态的出现频率及组件和接口的调用频率 | 第62-63页 |
·GSPN 组件系统的组件间转移概率 | 第63-64页 |
·确定与随机Petri 网组件系统 | 第64-65页 |
·组件化软件系统的Petri 网转换建模 | 第65-68页 |
·程序流程图或P-FSM 转化为Petri 网 | 第65-67页 |
·UML 图转化为Petri 网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基于Petri 网的组件化软件系统可靠性模型实现 | 第70-87页 |
·原型系统概述 | 第70-73页 |
·系统简介 | 第70-71页 |
·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71-73页 |
·系统的核心模拟算法和数据结构 | 第73-84页 |
·组件系统的主要实现 | 第73-75页 |
·组件系统的模拟运行算法 | 第75-80页 |
·模拟运行中的可靠性参数收集及主要数据结构 | 第80-84页 |
·原型系统的功能演示 | 第84-8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工作总结 | 第87页 |
·创新点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详细摘要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