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执行和解的基本理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执行和解的含义 | 第9-13页 |
一、执行和解的定义与特征 | 第9-11页 |
二、执行和解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执行和解的性质 | 第13-16页 |
一、关于执行和解性质的不同学说 | 第13-14页 |
二、对以上学说的评析与选择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执行和解的法理基础 | 第16-19页 |
一、公法契约化趋势 | 第16-17页 |
二、程序主体性原则 | 第17-18页 |
三、理性当事人的预设 | 第18-19页 |
四、程序的对话性 | 第19页 |
第四节 执行和解的价值与功能 | 第19-21页 |
一、执行和解有利于多元利益的平衡 | 第20页 |
二、执行和解有利于民事执行效益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与实践考察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我国执行和解的立法现状 | 第21-25页 |
一、我国现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执行和解的规定及评价 | 第21-23页 |
二、强制执行法草案关于执行和解规定及评价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我国执行和解的司法实践现状 | 第25-32页 |
一、司法实践中执行和解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 第25-28页 |
三、对以上困惑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若干构想 | 第32-50页 |
第一节 明确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 | 第32-37页 |
一、执行和解的既判力与执行力 | 第32-35页 |
二、执行和解协议的民事合同效力 | 第35-36页 |
三、执行和解协议的程序效力 | 第36页 |
四、执行和解协议主体变更对执行和解协议效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明确司法机关在执行和解中的地位 | 第37-41页 |
一、法院在执行和解中的地位 | 第37-41页 |
二、检察院在执行和解中的地位 | 第41页 |
第三节 执行和解协议的履行 | 第41-45页 |
一、明确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严格规范执行和解的反悔 | 第41-43页 |
二、有效控制执行和解中被执行人财产 | 第43-44页 |
三、规范执行和解中的担保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明确不履行、不适当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救济途径 | 第45-50页 |
一、确立执行和解中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 第46-47页 |
二、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制度 | 第47-48页 |
三、确立第三人的执行异议之诉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