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合作学习的概念 | 第8-10页 |
2 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0-15页 |
·哲学基础 | 第10-11页 |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 | 第11页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1页 |
·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 | 第11页 |
·社会心理学基础 | 第11-13页 |
·社会互赖理论 | 第11-12页 |
·社会接触理论 | 第12页 |
·选择理论 | 第12页 |
·动机理论 | 第12-13页 |
·社会凝聚力理论 | 第13页 |
·认知心理学基础 | 第13-14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3-14页 |
·发展理论 | 第14页 |
·精制理论 | 第14页 |
·教育学基础 | 第14-15页 |
3 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念 | 第15-18页 |
·互动观 | 第15页 |
·目标观 | 第15-16页 |
·师生观 | 第16页 |
·形式观 | 第16-17页 |
·评价观 | 第17-18页 |
4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模式 | 第18-20页 |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 第18页 |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 第18-20页 |
5 对中小学体育课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3页 |
·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 | 第20-21页 |
·教育指导思想陈旧 | 第20页 |
·教学模式不科学 | 第20页 |
·评价模式呆板单一 | 第20-21页 |
·师生关系不和谐 | 第21页 |
·克服传统体育小组教学的局限 | 第21页 |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6 中小学体育合作学习实施现状调查 | 第23-28页 |
·方法 | 第23页 |
·调查对象 | 第23页 |
·问卷的制作及信度 | 第23页 |
·问卷的施测 | 第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态度 | 第23-25页 |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 第25-27页 |
·学校教研开展情况 | 第27页 |
·思考与建议 | 第27-28页 |
7 实验研究 | 第28-41页 |
·实验设计 | 第28-31页 |
·变量的定义 | 第28页 |
·测量工具、方法及人员 | 第28-29页 |
·控制其它的无关变量 | 第29页 |
·教学实验时间及对象 | 第29-30页 |
·实验步骤和方法 | 第30页 |
·合作学习的基本运作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教学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状况 | 第31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课练习密度和交往次数的比较 | 第31-32页 |
·教学实验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比较 | 第32-33页 |
·昆明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 第33-34页 |
·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比较 | 第34-36页 |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情意表现均值对照 | 第36-38页 |
·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比较 | 第38-39页 |
·探讨:中学体育合作学习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 | 第39-41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建议 | 第42页 |
9 本论文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