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IPv6的意义和NGN的发展趋势 | 第13页 |
·IPv6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网络过渡现状及对网络过渡的认识 | 第14页 |
·以应用为中心的过渡策略研究的价值 | 第14-15页 |
·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第2章 IPv4向IPv6网络过渡概述 | 第16-18页 |
·网络过渡概述 | 第16页 |
·IPv6网络建设情况 | 第16-17页 |
·网络过渡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3章 相关的技术标准 | 第18-27页 |
·IPv4与IPv6标准的异同 | 第18-19页 |
·IPv6的地址结构[20] | 第18页 |
·IPv6与IPv4头部的不同 | 第18-19页 |
·过渡涉及的技术标准体系的变化 | 第19-21页 |
·RIPng | 第19-20页 |
·OSPFv3 | 第20页 |
·BGP-4+ | 第20-21页 |
·IS-ISv6 | 第21页 |
·过渡技术标准 | 第21-27页 |
·IPv4与IPv6共存技术 | 第21-24页 |
·IPv4和IPv6互操作技术 | 第24-27页 |
第4章 网络应用迁移阶段的划分 | 第27-29页 |
·纯IPv4网络应用阶段 | 第27页 |
·IPv4网络应用为主及少量IPv6应用阶段 | 第27页 |
·IPv4和IPv6网络应用对等并行阶段 | 第27页 |
·IPv6网络应用为主和少量IPv4网络应用阶段 | 第27-28页 |
·纯IPv6网络应用阶段 | 第28-29页 |
第5章 应用过渡分析 | 第29-34页 |
·纯IPv4应用 | 第29-33页 |
·翻译机制 | 第29-32页 |
·双协议栈技术 | 第32-33页 |
·IPv4和IPv6的混合应用 | 第33页 |
·纯IPv6应用阶段 | 第33-34页 |
第6章 几种应用过渡方案 | 第34-37页 |
·利用IPv4应用程序提供IPv6服务 | 第34-35页 |
·升级或开发支持IPv6的应用 | 第35-36页 |
·升级或开发与协议无关的应用 | 第36-37页 |
第7章 应用过渡策略 | 第37-64页 |
·应用过渡策略研究的方法 | 第37页 |
·过渡过程中网络结构的变化 | 第37-38页 |
·当前网络连接的几种方式 | 第38-41页 |
·基于隧道技术的连接 | 第39-40页 |
·基于翻译技术的连接 | 第40页 |
·基于双协议栈技术的连接 | 第40-41页 |
·应用过渡策略 | 第41-49页 |
·纯IPv4网络阶段 | 第41页 |
·纯IPv4向IPv4"海洋"和IPv6"孤岛"阶段的过渡 | 第41-44页 |
·IPv4"海洋"和IPv6"孤岛"向IPv4和IPv6网络持平阶段的过渡 | 第44-46页 |
·IPv4和IPv6持平向IPv6"海洋"和IPv4"孤岛"阶段的过渡 | 第46-47页 |
·IPv6"海洋"和IPv4"孤岛"向纯IPv6阶段的过渡 | 第47页 |
·纯IPv6网络阶段 | 第47-49页 |
·具体网络应用的过渡 | 第49-61页 |
·网络应用三种模式 | 第49-52页 |
·网络应用过渡 | 第52-61页 |
·山东大学网络应用过渡案例 | 第61-6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