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和现状 | 第14-17页 |
| ·结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 第17-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可行性研究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与组成材料 | 第21-29页 |
| ·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性能 | 第21-22页 |
| ·关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高强度 | 第22-23页 |
| ·组成材料 | 第23-29页 |
| ·水泥 | 第23-24页 |
| ·超细矿粉掺合料 | 第24页 |
| ·高效减水剂 | 第24-25页 |
| ·粗骨料 | 第25-27页 |
| ·细骨料 | 第27-28页 |
| ·水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设计的理论方法及测强曲线拟合计算原理 | 第29-38页 |
| ·混凝土强度理论的渊源 | 第29-30页 |
| ·普通混凝土的设计方法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 ·国际上关于设计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几种方法 | 第31-32页 |
| ·美国混凝土协会(ACI)的方法 | 第31-32页 |
| ·法国国家路桥试验室(LCPC)的方法 | 第32页 |
| ·K.Mehta和P.C.Aitein的方法 | 第32页 |
| ·基于最大密实度理论的方法 | 第32-34页 |
| ·Horsfietld模型 | 第33页 |
| ·Andreasen方程 | 第33页 |
| ·Dinger-Funk方程 | 第33-34页 |
| ·本论文的高强高性混凝土的设计方法 | 第34-36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配合比设计步骤 | 第35-36页 |
| ·测试数据测强曲线拟合计算原理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试验过程 | 第38-58页 |
|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的试验 | 第38-41页 |
| ·细骨料的试验 | 第38页 |
| ·粗骨料的试验 | 第38-39页 |
| ·水泥的试验 | 第39页 |
| ·粉煤灰的试验 | 第39-40页 |
| ·硅灰 | 第40-41页 |
| ·外加剂(高效减水剂)的试验 | 第41页 |
|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第41-49页 |
| ·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试验 | 第42-45页 |
| ·混凝土的制备与试验 | 第45-47页 |
| ·正交试验的分析及最佳配合比的确定与试验 | 第47-49页 |
| ·混凝土的受压破坏过程 | 第49-52页 |
| ·混凝土的立方体受压破坏 | 第50页 |
| ·轴心抗压强度 | 第50-51页 |
| ·高强混凝土的破坏与普通混凝土的比较 | 第51-52页 |
| ·弹性模量 | 第52-54页 |
| ·用超声回弹法测试试件强度 | 第54-58页 |
| ·试件编号 | 第54页 |
| ·原始试验数据 | 第54-55页 |
| ·原始数据处理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结果的机理分析及测强曲线的拟合计算 | 第58-78页 |
| ·混凝土的强度规律 | 第58页 |
|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 第58-62页 |
| ·硅灰的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 第62-65页 |
| ·矿物掺合料(粉煤灰和硅灰)双掺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及机理分析 | 第65-66页 |
| ·粉煤灰、硅灰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原理 | 第66-69页 |
| ·抗渗性 | 第67页 |
| ·抗硫酸盐侵蚀 | 第67页 |
| ·防钢筋腐蚀 | 第67-68页 |
| ·抗碱骨料反应 | 第68-69页 |
| ·抗磨蚀性 | 第69页 |
| ·测强曲线拟合计算 | 第69-73页 |
| ·实验数据测强曲线的拟合计算 | 第69-73页 |
| ·34组测试数据测强曲线拟合结果汇总 | 第73页 |
| ·外掺料不同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无损检测的影响 | 第73页 |
|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影响因素 | 第73-75页 |
| ·原材料的影响 | 第73-74页 |
| ·成型工艺的影响 | 第74页 |
| ·养护方法的影响 | 第74页 |
| ·龄期的影响 | 第74页 |
| ·碳化的影响 | 第74-75页 |
| ·含水率的影响 | 第75页 |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75页 |
| ·高性能混凝土无损检测的影响因素 | 第75-78页 |
| ·原材料的影响 | 第75-76页 |
| ·配合比的影响 | 第76页 |
| ·成型工艺的影响 | 第76页 |
| ·养护方法的影响 | 第76页 |
| ·试件尺寸和平整度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3页 |
| ·结论 | 第78-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附录 | 第83-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